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空间的影响
2017-08-05 01:19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空间的影响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 本文从盈余管理
[摘要]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和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出发,在结合学者们关于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手段的基础上,论述新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套期保值》两号准则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空间的影响,认为:上述两号准则的实施,使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空间缩小。
[关键词] 盈余管理 金融工具 套期保值会计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较旧准则有了较大的变化,对上市商业银行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准则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进行核算,并要求所有的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按照不同的持有目的将金融工具分成四类,不同的分类又规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当期损益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列举了旧准则下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手段,通过分析认为,新准则下银行的盈余管理空间缩小,但是盈余管理行为仍将存在。
一、盈余管理概述
关于盈余,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有不同的理解,经济学上的盈余既一般的经济收益概念,以所耗实物资本得到回收为计量基础;会计学上的盈余概念称为会计收益,又称为净利润或盈利,它是以财务资本维护为基础所确定的。本文采用会计学上的盈余概念。
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何谓“盈余管理”?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其中属Kathehne.Schipper和William R·Scott的定义最具权威性。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
企业管理人员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William R·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由上面的两个权威的定义可以概括出盈余管理应该具备的涵义:首先,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者;其次,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会计收益);第三,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使管理者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第四,盈余管理通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的和非会计的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根据新会计准则,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与收入、成本、费用、税金、利得和损失等密切相关。企业要对盈余进行管理,就要在会计准则的框架下对收入、费用等进行控制。
二、旧准则下商业银行盈余管理
工商企业的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有: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在物价持续变化时,企业可以根据对物价走势的预期采用加权平均法或先进先出法来调节利润;变更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折旧方法;公司间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润转移;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由于经营业务特殊性,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也有其特殊性,工商企业采用的盈余管理方法往往在商业银行并不适用。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
1.控制贷款呆帐准备支出
贷款是银行的主要资产,出于经营稳健性的考虑,银行需要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是利润的减项,因此多提贷款损失准备可以减少当期利润,少提贷款损失准备则可以增加当期利润。银行往往通过改变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安排贷款呆帐的核销时间来控制贷款损失准备的支出。《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2)第48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在期末分析各项贷款的可收回性,并估计各项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对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具体比例由金融企业根据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自行合理确定。
2.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盈余管理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性,衍生金融工具合同的价值并不等于当前公允价值,也不能代表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随着与衍生金融工具合同相关的标的价格的变动,衍生金融工具将对银行产生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不同期间有较大的变动,从而对银行的利润或现金流量产生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