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制度经济学范式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歧与(4)
2017-08-06 02:13
导读:马克思则在充分肯定人类生存需求的作用的基础上,从人类系统与自然界系统间的关系入手,首先引入劳动实践确立历史前提和起点,从满足需求的方式、
马克思则在充分肯定人类生存需求的作用的基础上,从人类系统与自然界系统间的关系入手,首先引入劳动实践确立历史前提和起点,从满足需求的方式、社会手段入手,肯定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通过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住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对社会生产有不同支配能力的各个集团的性质,并由集团的性质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去认识“现实”人的本质。这样,马克思利用制度整体主义方法清晰地阐述了具体个人动机和意识形态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作用的性质以及个体利益决定的机制。
[20](59)显然,马克思把社会及其历史发展规律性对个人活动的规定作用放在第一位,其观点和方法论个人主义是格格不入的。
当然,制度整体主义并没有完全否定个人自由意志的作用。马克思就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社会的运动是由个体的选择和行为汇合而成的。但是,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1](60)人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因此也就不能自由选择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相反,从社会的整体变迁过程看,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中形成的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着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利益关系、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空间。
总之,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他的方法论是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的统一、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统一,只不过在他那里制度整体主义高于制度个体主义。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增刚.制度经济学的三大范式[A].邹东涛.经济中国之制度经济学与中国[C].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10][11]道格拉斯·C·诺思.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6]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A].温特劳布主编.当代经济思潮[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 J.Larrain ,Maxism and Ideology,Macmillan Press, London , 1983.
[5] H.M.Drucker , The Political Uses of Ideology. Macmillan Press,London , 1974.
[7]程恩富.新制度经济学[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
[8][12][14]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9]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3][15][16][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8]林 岗.诺思与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道路理论的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19]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0] 林岗等.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 ).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