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R”理论框架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2)
2017-08-07 06:19
导读:再使用(Reuse):除了原有的尽量延长产品寿命、做到一物多用、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废物排放的概念外;还延伸到企业和工程充分利用可再生资
再使用(Reuse):除了原有的尽量延长产品寿命、做到一物多用、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废物排放的概念外;还延伸到企业和工程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领域。如尽可能利用地表水、太阳能和风能等。
再循环(Recycle):除了原有的企业生产废物利用,形成资源循环外;还延伸到经济体系由生产粗放的开链变为集约的闭环,形成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如土地复垦、中水回用和余热利用等。
再修复(Repair):自然生态系统是社会财富的基础,是第二财富。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与自然和谐也是创造财富。园区是21世纪的新工厂,不仅要减少排污,逐步接近零排放,而且要承担修复周边生态系统的任务,创造第二财富。如建设生态科技园区和循环经济城市等。
5R理论在原有3R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原有的3R理论主要着眼于人们在实施循环经济过程中操作规范的约束,5R理论则从理论的角度审视循环经济的深远意义。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理念,它不等同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完全改变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思想。传统的
西方经济学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学的理念则是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不仅将生产资料视为一种资源,而且认为整个生产系统是一个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3 国外循环经济模式的启示
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杜帮公司侧重于将3R原则用于企业生产,在企业内部实现效率最高和污染最小。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
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园区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典型代表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4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效益,形成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德国则从环境保护入手,主要通过建立废弃物资源化的双元系统来发展“循环经济”。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有1.6万家企业加入。它将这些企业组织成为,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任何商品的包装,只要印有它,就表明其生产企业参与了“商品包装再循环计划”,并为处理自己产品的废弃包装交了费。“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企业交纳的“绿点”费,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
这些模式是各国在推广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借鉴。但是各国的国情不同,我们所处的
世界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换,所以不能盲目照搬别国模式。我们可以从企业、区域和社会范围层次出发,形成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小循环是指企业内部的循环,在企业内,要根据生态效率,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中循环是指生态工业园区循环,把不同的企业联系起来形成资源共享和互换副产品的生态产业链,使得这家企业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等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大循环则是指社会层面的循环,引导公众的微观生活行为,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