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毕业论文(2)

2017-08-16 02:38
导读:也正是因为我们充分地考虑到“十七年文学”在政治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我 们才在分期时将人们思想的发展脉络作为一个判断文学史发展的阶梯

  也正是因为我们充分地考虑到“十七年文学”在政治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我 们才在分期时将人们思想的发展脉络作为一个判断文学史发展的阶梯。在分期上既不硬 套政治文件的结论,也不忽视政治变迁对文学的制约。例如,把1962年作为一个历史阶 段的界线,凸显阶级斗争扩大化下文学的进一步异化的特征,显然可能从中发现一些文 学发展突变的因子。同样,在“文革文学”的梳理中,我们发现在“9·13”的“林彪 事件”爆发后,人们的政治信仰发生了本质性的裂变,同时也给文学,尤其是像“朦胧 诗”那样的“地下文学”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于是,1971年就成了一个文学的敏感时 间段,就以此作为文学史的一个断面,我们似乎可能看到更加丰富的文学史内容。我们 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而是为了清晰地把下一代应该看到的真实的文学历史还 给他们,也还给历史本身!
  毋庸置疑,任何一部文学史的构成,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作家作品文本的解读,而任 何一个解读者与他人的解读都是不相同的。但是,我们追求的是在一种共同的具有人类 通约性的人性视阈下的文本解读,这样就有可能取得文学内涵和审美认知上的大体统一 。
  文学史编写过程中绕不开的是写作主体对文学史对象的价值定位。资料发现与价值过 于显露,成为一个叙写的悖论,也就是如何处理好“史”和“论”的关系,恰当地把握 两者之间的维度,让历史的客观叙述自身呈现其价值观念,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工作。一 方面我们要防止资料堆砌,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为了表达新观念,为了表现一种价值观念 的超越性,而有意识地去突出被第一次历史叙述所淘汰、被人性和人道主义这把筛子筛 下去的那些“二次抛光”的“新”东西,对其进行有违历史真实的褒扬性解读与阐释。 对那些能重新回到筛子里,能被我们重新选择出来的文本或文化现象要抱一种慎重的态 度,不要陷入另外一种极端化的偏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我们须得防止的另一种倾向是“混合主义”治史态度。把历史的链条切断,把历史进 程的前后次序打乱,抽象出一个个具体现象和文本来进行解读,这显然只是抓到了事物 的表面现象,而从根本上混淆了事物的新与旧、先进与落后、新生与没落的价值界限。 当下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历史混合主义。后现代主义在西方是针对现 代性的弊病而发展的一种思想文化观,它注重反思工业文明时期现代性的一些偏执和极 端,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合理性,但有时却是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即使 如此,西方学者也普遍认为现代性在西方社会文化进程中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而中国 的“后学”者们却忽略了中国的现代性进程还是一个远远没有完成的仪式这一历史事实 !中国尚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那样的十分典型的工业文明历史阶段,它目前正处于一个 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混合交杂在同一时间与空间维度平面上的历史时期,而把西方后 现代主义的理论硬性地移植和运用到中国来,就形成了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的错位,成为 阻碍社会进步和文化进步的一种反动力。把一些反现代的东西,如带有封建专制主义性 质的某些极左的思想都当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精华,这无疑是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嘲 讽与亵渎。西方的后现代在批判现代性的时候,试图更符合西方当代社会文化的人性发 展的要求,是他们的文化发展到一个更高历史阶段的精神文化诉求。而中国的后现代主 义者们在批判现代性的时候却是一古脑儿地盲目反现代性的,这恰恰是离开了中国的文 化语境,许多理论根本不符合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文学实际,所以,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理 论拙劣的效颦只能给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针对重新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肯定“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学术背景,我们要 持有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基本文化批判立场。所谓“没有‘十七年文学’,没有‘文革 文学’,哪里来的‘新时期文学’”的观点,貌似历史的公允,将历史的环链紧紧相扣 ,其实是完全否定了具体历史文化内涵的巨大差异性,取消了“十七年文学”、“文革 文学”、“新时期文学”三者在文化观念、艺术价值取向、人的精神状态等各个方面本 质上的区别。通常说“新时期文学”还有一些旧的因素在延续,如一些“左”的倾向没 有肃清,作家头脑中的种种旧观念在创作中还时有表现,等等。但有些人却运用一种高 度抽象化的手法,来论证“十七年文学”中某些主流的东西与“新时期文学”是一致的 ,从“五四”到“十七年”到“新时期”是无差别的历史时段。在他们看来,批判“文 革”的文学叙事策略和修辞方法与“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一脉相承,歌颂“文 革”的文学与反对“文革”的文学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历史叙写,并由此抽象出一个虚空 的政治道德化的叙事策略。如果把文学分析抽象到这种程度,那么从古到今的文学都是 没有差异性的,任何作品都是由文字和语言所构成的,也就没什么本质性的区别了,这 显然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诡辩术。
上一篇:对司法改革的现状及问题探析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