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毕业论文(3)
2017-08-16 02:38
导读: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庸俗的技术主义。我们的文学过去有长期的严重的政治化现象,被 政治意识形态统治的历史创痛过于深切,于是,颠覆宏大的历史叙事
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庸俗的技术主义。我们的文学过去有长期的严重的政治化现象,被 政治意识形态统治的历史创痛过于深切,于是,颠覆宏大的历史叙事,成为一种时尚, 技术主义思潮的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随着近几年来思想文化的多元趋向,远离政治中 心的呼声日益增强,许多人试图完全回到文学本身,建立一种新的文学话语体系。但是 这又往往走进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在文学审美的旗号之下,舍弃社会历史文化的具体内 涵,陷入纯粹技术主义的迷宫,甚至要在文学史的叙写中消解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完成的 五四启蒙话语。过去有人讽刺俄国形式主义只注重分析各种叙事技巧的搭配,近年来这 种文学上的形式主义倾向在中国的创作界与学界愈演愈烈。同样,在所谓文学史“民间 话语”的发掘中,也潜藏着这种倾向,它无形消解了许多文本的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政治 文化内涵,这种“民间”文化立场显然是从巴赫金对拉伯雷的分析中得到启迪,但这些 文学史论者却舍弃了巴氏话语中的哲学文化批判的历史内容。巴氏认为拉伯雷是利用“ 民间”观点批判当时那个夸夸其谈、自命不凡的官方的“美好的图景”,而到了我们的 “民间话语”的发掘者手上,“民间”却成了纯技术 性的形式主义工具。又如,有人在 所谓“审美历史语境”中发现和获得了浩然的《艳阳天》这样的伪现实主义小说的“艺 术成就(审美价值)”比《创业史》、《三里湾》、《白鹿原》等高得多的结论。如果真 有脱离历史政治文化内涵的“审美”,那么毒瘤上的红色也同样是鲜艳灿烂的。离开社 会背景、离开文化内涵、离开政治文化背景,离开发展的人性内容,而单纯注重叙事技 术等形式因素,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学术氛围下,可能是一部分学者的有意选择 ,我们是不能避开这个话题的。把叙事技术与巨大丰富的历史思想内容分割开来的方法 ,应该说是文学史叙写的一种隐形的倒退。“去政治化”、“去社会化”、“去人性化 ”的极端就是把文学与社会文化思想进行有意识的割裂,使之成为一个僵死的、机械的 物质现象,此种文学的技术主义至上思想已经成了一个具有较大普遍性的学术倾向。所 以,我们一方面要反对用单一的政治标准来衡量一切作品的陈旧的极左观念,同时,也 要反对文学史的叙写走向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