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毕业论(3)
2017-08-17 02:43
导读:5 结论与建议 本文首先选取了2006年各地区的统计数据对能源强度进行区域划分,通过划分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很大,且具有一定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首先选取了2006年各地区的统计数据对能源强度进行区域划分,通过划分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很大,且具有一定的规律:低能耗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能耗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中部地区,高能耗区主要集中与我国西部地区。为了进一步分析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原因,我们选取相关变量对能源强度做多元回归分析,我们得出了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与能源强度呈正相关的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缩小我国能源能强度区域差异的几点建议。
第一,增强人们节能减排的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全社会投入到节能减排的行动中,以缓解日趋严重的能源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减低能源强度,即减低单位GDP的能耗,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努力,作为个人,应该树立从我做起,节约能源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节能习惯;作为企业,应该在生产前做好用能规划,在生产过程中要使得每一种能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在生产之后要对没有使用完全的能源进行回收利用;作为科研单位,应该尽快设计出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针对各地区间能源强度的差异,我们要从根本抓起,从其影响因素着手,制定出具体的方针。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性,要求我国能源战略的推进与实施必须制定相应的地区政策。加强能源消费与能源开发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对于能源禀赋条件好、人均收入水平低中西部地区,建议中央加大对相关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避免这些地区依靠高能耗来换取经济总量的增长。能源消费结构的地域差异性,要求我们依据各地区的能源禀赋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利用污染小的能源代替煤炭,如电能,油气等。对于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较大的地区,国家应给予其科研投入,促进其开发清洁能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第三,国家的节能目标应在有效的制度约束下展开,关键是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的转变。摒弃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等经济考核指标组成的传统绩效考核体系,把资源环境
行政管理纳入政府部门不可或缺的责任。“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必须与相关的体制环境和制度安排相协调和匹配,这样才可能真正落实为各级地方政府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04,(5).
[2]@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3]@韩亚芬,孙根年,李琦.资源经济贡献与发展诅咒的互逆关研究[J].资源科学,2007,(6).
[4]@崔艳红.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5]@张晓平.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