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关于美国企业福利资本主义的研究述评(3)
2017-08-19 04:23
导读:福利资本主义研究的另一个重大进展是在理论分析方面取得的新成果。虽然美国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福利资本主义进行了大量研究和重新评价,但是长
福利资本主义研究的另一个重大进展是在理论分析方面取得的新成果。虽然美国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福利资本主义进行了大量研究和重新评价,但是长期以来缺少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框架,所以在福利资本主义是否在大萧条时期已经瓦解的问题上才会有不同观点。这一理论任务是由经济学家森口千晶(Chiaki Moriguchi)完成的。在“美日制造业公司劳动关系发展演变:历史与制度比较分析(1900-1960)”一文中,作者利用博弈论和历史比较方法研究了大萧条引发的制度变化。她认为,美国与日本大制造业公司在20年代采取的“企业福利主义”举措,是建立在内部强制机制基础上的隐性雇佣契约。而30年代则是个分水岭,因为两国自此在这个问题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国的大部分雇主由于受到大萧条的影响而拒绝履行隐性契约,引起工人及公众的期望发生变化,导致了建立在第三方强制基础上的显性雇佣契约的发展。与此相反,在受大萧条打击不太严重的日本,多数大公司雇主则保留其隐性契约,同时在制度安排上力图减轻企业波动的消极影响。。日本的经历似乎表明,如果美国的大萧条不如此严重,那么企业福利主义可能也会扎下根来,并最终盛行于美国的大企业。这一论断支持了布罗迪在70年代提出的观点,即如果没有残酷的大萧条,福利资本主义很可能已经成为美国企业的一种典范模式。不过,作者也指出还有一些例外或者说特例需要考虑,例如奥尔斯顿和菲里的著作中谈到的南部农业中的福利资本主义计划,及雅各比书中列举的继续实行福利资本主义的企业。在这些特例中,隐性契约仍然存在。因此,大萧条在美国也并未使所有的雇主完全拒不履行隐性雇佣契约。 在“美国福利资本主义者不履行他们的隐性契约吗?从1920-1940年公司一级数据中获得的初步发现”一文中,森口千晶运用博弈论框架作了进一步论证。她在分析了美国最大的和资本最雄厚的14家公司在大萧条期间及后来实施福利资本主义的状况后得出结论:在大萧条的沉重打击下,一部分福利资本主义者拒不履行隐性契约,另外一部分则继续履行隐性契约,不过后者是特例而不是一般模式。公司一级的数据和对资料的比较研究表明,除了大萧条的严重性以外,内在强制机制的有效性也是解释福利资本主义者作出不同反应的重要原因。:到60年代,美国没有工会组织的大公司采纳了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资历基础上的福利规定和工作保障,此时企业实施私人福利资本主义所要履行的责任已经从隐性契约转向了显性契约。只是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以隐性契约、雇佣保障、可随意支配的公司福利为特征的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才再次在美国制造业公司中传播开来。这样,雅各比的研究结论便在理论上也有了立足之处。 综上所述,从早期劳工领袖和劳工史学家对福利资本主义带有偏见的传统评述,到桑福德·M.雅各比、珍妮弗·克莱恩等较为客观的论述,美国学者关于福利资本主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不但探讨了福利资本主义的动机、举措、意义、持续时间以及对美国劳资关系的影响,同时也涉及了美国福利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是从美国学者关于福利资本主义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大都是就福利资本主义这一历史现象本身在美国的发展进行研究,即使有少
数学者涉及美国福利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例如,爱德华·伯克威茨与金·麦奎德在《创建福利国家:20世纪改革中的政治经济》一书中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的。不过,此书是有关20世纪美国福利制度的通史,该书有关美国福利资本主义的论述只能是相当简略的,无法达到对这个问题的专门研究应该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另外,安德里亚·托恩在《仁慈之事业:美国进步主义时代的工业家长式统治》一书中试图探讨政府、劳工与福利资本主义的关系时,也仅仅聚焦于进步主义时代。科林·戈登和吉尔·S.夸达格诺在他们的著述中只是部分涉及福利资本主义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而未能从美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珍妮弗·克莱思虽然论述了福利资本主义在美国私人福利国家形成中的作用及影响,但她却得出了很难令人苟同的观点,即福利资本主义的这些作用和影响是当今美国社会更加无保障的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将福利资本主义置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这样一个大的历史框架中进行研究,是美国学者尚需努力的方面,也是中国学者研究福利资本主义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