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及其新动向(2)
2017-08-23 03:56
导读:3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逐步政治化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日本政府日益不满足于其“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迫切要
3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逐步政治化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日本政府日益不满足于其“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宣称要成为“国际国家”,要在国际社会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作用。1983年,中曾根公开提出要做“政治大国”的口号[7]。此后,日本政府一改在国际活动中的低姿态形象,积极宣传其大国政策。1983年1月,中曾根在访美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就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繁荣来说,日美两国都负有世界性的责任”[8]。为实现在全球范围与美国的平起平坐,日本政府特别强调通过开展经济外交来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梦想,对外战略型援助也大幅度增加。1980年的日本外交蓝皮书宣称:对外经济援助是“为确保广义上的安全保障”所必不可少的,是为其政治大国铺路的“经费”[9]。此后,日本大幅度扩大了对外经济援助的规模,利用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援助疲劳”之际,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对外援助国,并在1991—1995年连续五年占据世界上“最大对外援助国”的冠军宝座[10]。
4 冷战结束至今:经济外交日益政治化,其功能日益被政治外交所取代
冷战的结束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给整个日本外交包括经济外交带来了新的课题,也为日本政治大国的诉求提供了新的机遇。而此时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实力和经济影响力相对下降,对外推行经济外交的能力也大为削弱。因此,日本政府越来越重视政治外交的作用,希冀通过政治外交来谋求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弥补其因经济地位下降而带来的外交地位的下降。经济外交在战后日本外交中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与核心作用开始被强有力的、积极主动的政治外交所取代。其对外经济援助的政治目的更加明显,开始关注受援国的民主化、人权、军费支出及武器进出口状况等。其中对外援助四原则的制定更是标志着日本经济外交的政治化,并日益成为日本推行政治外交的重要工具。
二、 日本经济外交所取得的成绩
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开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 从政治角度看:加速了日本政治大国进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通过赔偿外交的开展,打开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关系,从此迈出了重返亚洲政治舞台的重要一步,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与部分亚洲国家的历史问题,为向世界展示和平主义的新日本,消除战前日本给世界的印象,促进日本重返国际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经济高度发展后,实力迅速增强的日本加大了对外经济援助的力度,对外援助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使日本“富裕、爱好和平”的发达国家形象深入人心。80年代,通过经济外交的开展以及强化经济援助的政治使命,日本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日本是“富有爱心”的发达国家,理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际社会接受日本成为政治大国作了良好的铺垫。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强有力的经济外交使日本从“为国际作贡献”阶段过渡到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拥有较强软实力的“政治大国”阶段,部分地实现了其外交的、战略的意图。
2 从经济角度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日本以对外援助、贸易和投资的方式推进经济外交,成功地使经济外交成为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铺路石。战后日本通过战争赔偿,占领了东南亚产品市场。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额1955年为384亿日元,实施战争赔偿后1961年猛增至1032亿日元[11],足见赔偿的功效。赔偿实际上为日本产品特别是当时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机械产品提供了出口补贴,为日本打开东南亚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日本成为
世界经济强国,对外实施了大规模的政府开发援助,通过对受援国附加必须购买日本产品的要求,加之大量的广告宣传,不但使一批企业成功地走向世界成为强大的跨国企业集团,而且使“日本制造”以高端、高品质享誉全球。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日元贷款为日本汽车、电子产品独霸中国市场起到铺路的作用。正如当年流行的广告词“有路必有丰田车”所指的“路”就是用日本的援助贷款建成的。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以来,经济外交对延缓经济的衰退,实现经济早日复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促使日本经济逐渐走出低谷,重新走上了增长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