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及其新动向(4)
2017-08-23 03:56
导读:四、 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新动向 战后至今,经济外交一直是日本扩展其国家影响力的有力手段。进入新世纪以后日本更加注重通过经济外交来为“政治大国
四、 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新动向
战后至今,经济外交一直是日本扩展其国家影响力的有力手段。进入新世纪以后日本更加注重通过经济外交来为“政治大国”梦想服务。从近期日本政府外交思路来看,其经济外交将会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第一,经济外交的政治意图将更为明显。经济外交手段的运用因其作用的后果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利于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手段的选择,包括经济援助、经济谈判和多边国际经济协调;另一类是不利于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手段选择,如经济制裁与经济封锁等[16]。日本今后会改变以前单纯依靠前一种手段的做法,将会更多地运用后一种手段来实现其政治目的。此外,日本将更加注重经济外交的政治功效,企图与中国争夺亚洲主导权。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迅速,对日本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日本逐步加大了对东盟国家的外交力度。2002年,小泉出访东南亚时更是提出了“东亚共同体”设想,强调应在世界范围内强化日本与东盟的合作。同年10月,日本提出首先要同东盟和韩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并强调其目的是“加强政治表示和扩大政治影响”。今后日本的经济外交必将包含更多的政治含义,为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梦想服务。
第二,将对政府开发援助进行战略性调整,使其能更好地为日本的国家利益服务。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的解体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利益的重心转变为对市场资源的争夺,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上升。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在海外有着广泛的经济利益。虽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使日本政府不断减少对外援助的总额根据日本前外相川口顺子2003年披露的数据,在此前的六年中,日本削减了大约27%的政府开发援助预算。。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政府忽视经济外交的作用,相反日本政府将更加注重经济外交的实效性,强调提高援助的质量。今后日本经济外交的重点将向能源领域倾斜,将加大对中东、拉美、中亚及非洲产油区相关国家经济外交的力度,以确保日本的能源安全。此外,为维护日本海上石油通道的安全,日本必将加大对东南亚各国的援助力度。此举不但可以削减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还可以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护航,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近年来大幅度减少了对华开发援助的数额,而对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的援助却大幅度上升,足见日本对外援助的玄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在巩固亚洲阵地的同时,日本经济外交将向世界范围扩展,为其开拓新的外交空间服务。苏东剧变后,日本政府认为:“中东欧诸国、蒙古、越南等原属于东方阵营的国家转向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努力成功与否,是一个对今后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有着巨大影响的问题。对此包括我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决不可等闲视之。因而通过ODA积极支持上述国家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努力,就成为一个重要任务”[17]。为此,日本将东欧和中亚五国列入受援名单,开始提供ODA。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正逐步将非洲纳入其充当世界政治大国的全球外交框架之中,想借助非洲国家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并借机扩大日本在非洲的市场份额,推销日本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为此,日本加大了对非洲援助的数额,非洲在日本对外援助总额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1986年,日本就成为5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最大捐助国;1990年,日本是3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最大捐助国,是4个国家的第二大捐助国,是另外7个国家的第三大捐助国[18]。目前日本已成为许多非洲国家的最大官方发展援助国,日本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占该地区接受的全部官方发展援助的10%左右,仅次于日本对亚洲各国和地区的援助。
展望未来,日本必将会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外交的投入,使之能在日本总体外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只要历史问题依然是一个外交疮疤,只要日本对1945年的意义所在纠缠不清,日本的任何政治理念在国外都不大可能得到接受,其经济外交政策也不可能收到其预期的效果。因此,日本民族只有妥善处理好历史问题,澄清历史观,才能有助于改善自己的国际形象,同邻国建立信任关系;才能真正融于亚洲,为国际社会所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