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及其新动向(3)

2017-08-23 03:56
导读:3 从文化角度看:扩展了文化影响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日本通过经济外交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的文化援助,促进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扩大了日本的文

  
  3 从文化角度看:扩展了文化影响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日本通过经济外交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的文化援助,促进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扩大了日本的文化影响,提升了国家形象。基于语言伸展到哪里,就会把所负载的文化价值观带到哪里,日本政府把推广日语看做是向世界传播日本文化,让世界了解日本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出资大力向海外推进日语教育,使海外学习日语的人数猛增。据统计,1990年在海外的日语学习人数为98万人,1998年猛增到209万人[12]。日语学习人数的激增大大促进了日本文化在世界的流行,扩展了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日本文化,不但提升了日本的软实力,还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日本的漫画不仅在其国内畅销,而且在亚洲其他地区及欧美拥有广大的读者。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漫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13]。    三、 日本开展经济外交的制肘因素
  
  虽然日本的经济外交的开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开展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错误的历史观”导致了经济外交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和沟通基础
  因日本侵略战争而形成的“历史问题”,已成为日本进一步发展与邻国关系的巨大障碍。历史问题能否得到解决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将关系到日本与受害国关系的走向。在日本,由于战后在思想领域并没有对侵略战争进行彻底的总结和反省,近代以来形成的战争观、国家观、历史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造,很多人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分认识模糊,认为战争只有“胜利的战争”和“失败的战争”之分,这也是日本企图否定“东京审判”的舆论基础。至今,日本国民中仍有人认为,日本发动对亚洲的侵略战争是为了解放亚洲,战犯受到惩罚只是因为日本战败而已,“如果日本战胜了,那些甲级战犯都是英雄”。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错误态度不仅令受害国人民难以接受,也违背了人类普遍认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理所当然地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邻国的强烈反对。日本经济外交一直没有解决二战侵略在亚洲民众心中留下的阴影,也难以在舆论塑造上跨越历史问题。因为经济外交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国家的外交政策取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日本首相屡屡参拜靖国神社,这种恶劣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外交的作用。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 经济外交受到政治外交的强有力牵制
  在外交实践中,经济外交和政治外交两方面相互作用、协调,共同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实现。而日本的外交则反映出两者不可调和的矛盾性。“经济外交服务于政治外交”是日本既定的外交基本原则,当前日本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把日美关系置于首要位置。“日美基轴”使得日本的经济外交服从于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将“日美利益”凌驾于各国利益之上,造成亚太地区的安全困境和力量失衡,不利于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种“傍超级大国”外交固然有益,但其不对称性也削弱了日本外交的独立性。虽然日本声称日美同盟和国际协调并举,但在两者发生冲突时,日本常唯美国马首是瞻,为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时常牺牲本国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且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反感。日美同盟使日本在国际上开展经济外交的回旋余地大受限制,经济外交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3 强烈的经济与政治动机严重影响了经济外交的效果
  日本的经济外交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经济和政治动机,实用主义意图非常明显,此举不仅伤害了受援国的经济利益和民族感情,也使其经济外交的效果大打了折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对东南亚国家通过战争赔偿开展的经济外交,最主要目的是通过赔偿开拓输出新市场,推动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建立日本海外原料市场[14]。日本赤裸裸的商业主义行为,引起了东南亚国家的普遍不满。1974年日本首相访问东盟五国途中,泰国、印尼更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游行示威。日本舆论认为,东南亚反日运动的主要原因就是60年代日本经济对东南亚的进出方式,被东南亚人看做是一种经济侵略[15]。80年代,日本确立了由经济大国进一步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战略目标。在此战略下,经济外交的政治意味也日益变浓。例如,大幅度增加对非洲各国的援助,就明显带有在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问题上争取获得政治支持的意味。在90年代,日本不仅加紧探讨强化经济外交手段作用的途径,而且把这种新思路付诸实施,突出表现为在援助中引进政治标准,积极运用停、减援助的制裁手段以及政治外交、安全政策与对外援助相挂钩,在南北对话和解决全球问题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等等。对华ODA的政治化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随着中日两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及中日两国国家发展战略上的矛盾,日本认为中国的发展已经对日本构成了威胁,日本政府企图利用ODA牵制中国,并谋求对华“软遏制”。2000年以后,日本大幅度削减了对华ODA资金额度,并采取各年度采纳项目的单年度方式,日本国内不断出现将所谓“中国威胁论”与对华ODA挂钩的言论,极大地影响了中日关系未来的走向,严重弱化了日本多年来对华经济外交的成果。
上一篇: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