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际分析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应用
2017-08-24 01:04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论边际分析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应用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 要 以边际效用价值
摘 要 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论为重要的边际原理,同马克思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根本对立的;但边际作为一种分析则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得到了和;诚然这种应用有其特点,即它只是作为平均分析这种基本分析方法的有益补充,并且马克思分析的所谓边际量为物质的量,没有掺杂任何主观因素;当然,马克思将边际分析应用与其经济学的根本目的,仍然在于揭露和鞭挞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
关键词 边际分析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地租论
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的经济边际主义,具有浓厚的阶级利益辩解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它的第二代人物大都肆无忌惮地攻击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公然反对主义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边际生产力分配论一直为马克思所唾弃。但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边际增量分析却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具体而言,这种应用散见于马克思的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地租论之中。
1 边际分析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的应用
马克思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劳动价值论,在论述这一时马克思应用了平均分析方法。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开头就以一种最一般最抽象的形式概括了其价值理论,这种概括抽象方法在后来论述生产价格时得已发展和完善。在分析价值理论的整个过程中,马克思一直从数量上对价值及其转化形式加以规定。马克思一直坚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根本原则。但马克思又认为,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通常情况下是指社会平均的劳动时间,这一原则适用于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价值量的规定与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价格的一般规定。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此,马克思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视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关于市场价值,马克思认为:“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这也同样适用于商品的生产价格。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一般情况下调节着商品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不同的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在市场价值场合表现为一个部门内部的平均劳动时间,而在商品生产价格场合则指全社会范围内必要的平均劳动时间。
在论述商品的价值时,马克思基本采用平均分析方法。通过这种分析,他得出了平均劳动决定商品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的结论。但平均分析方法并不是马克思阐述商品价值时使用的唯一方法,边际分析作为平均分析的有益补充,在其生产价格论中得到应用。他认为,在特殊条件下,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价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的边际劳动量决定,即在一定条件下,商品的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由那些最好条件或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来调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此表现为最多或最少这两个极端的劳动时间,商品的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是由边际劳动量通过供求关系发挥作用的结果。
总之,在论述商品价值的最一般规定时,马克思将价值量归为社会平均劳动量;在分析商品的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时,又认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们的量又决定于商品的边际劳动量,如地租。马克思的这一修正和补充是对边际经济分析的一大贡献,也是对价值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的作用形式和数量规定的概括,他将边际劳动决定价值作为一条只在特定范畴适用的原理,而不是像李嘉图一样将其应用于品在内的一般价值规定。
2 边际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论中的
边际分析贯穿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始终。剩余价值是资本的增殖额,即在G—W—G’中,G’=G △G,其中的△G是边际增量,这个神秘的边际增量一经资本流通公式导出,便成为进一步和认识剩余价值源泉的基本出发点。可以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就是关于△G这个边际增量的。马克思认为△G这个边际增量“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G产生的关键是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能在其消费过程中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这种超额价值即△G,也就是剩余价值。马克思在此将△G归为劳动力创造的边际增量,并以此为基础,认为资本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至此,马克思完成了揭示剩余价值源泉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