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2)
2017-08-24 01:14
导读:1.“重脚轻头”,注重事后“结果”的评价而轻视事前“源头”的把关,把项目绩效评价的重点放在项目完工后的“问效”上。 [4] 然而,作为政府管理经
1.“重脚轻头”,注重事后“结果”的评价而轻视事前“源头”的把关,把项目绩效评价的重点放在项目完工后的“问效”上。
[4]然而,作为政府管理经济事务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政府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批复都必须经过一套严格的程序,具有“铁预算”的特点,一经批复,如无特殊情况不得追加、调整或变更。因此,在预算审批阶段对所有项目进行的预期绩效的评估和比较才是重中之重。
2.割裂了项目预期目标与项目实施结果的联系。没有把项目实施的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造成“结果”与“目标”脱节。项目预期绩效的评估,包括可行性研究、项目目标的确定等只作为一种“要钱”的手段,而没有真正融入绩效评价体系当中。
3.项目绩效评价较为片面。只注重局部,不注重整体;或只看重短期效益,不放眼未来,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导致评价的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的绩效。
[5]有些项目就其在局部或者短期的作用和地位而言,也许不显山露水,但相对于全局,或从长远来看,对整个地区日后的经济发展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好比一部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单就其价值进行衡量,不值几个钱,但一旦没有它,整个机器都难以正常运转。
4.会计核算基础带来的误区。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财政资金的使用不进行核算成本,经济效益难以评定,导致许多地区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支出的“效率”而非“效益”上,使绩效评价名不副实。
三、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1.从源头上把好关。根据我国预算编制的规律,特别是预算一经批复即成定局的特点,把项目绩效评价的重点前移,移到项目预算申报和审核过程之中,也就是要轻脚而重头。一是要结合本年度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总体目标和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进行评审;二是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根据部门的职能和项目的内容,结合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实际影响和项目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合理确定项目的预期目标,这些预期目标就是项目安排的参照标准;三是建立跨部门的项目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同一部门的不同项目进行评价,还要对各部门之间的项目进行横向比较,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来确定预算优先安排的项目。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建立以成果为导向,以追求最大绩效为根本目标,以实现既定绩效目标为根本要求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加强“结果”与“目标”的有机对比。项目的预期目标,不仅应该作为项目安排的依据,还应当是项目完工后绩效评价的主要参照标准。通过将依照各项绩效评价指标计算出来的结果与这些标准进行比较来衡量项目的实施效果。作为评价结果的重要依据,撇开项目的预期目标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既包括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支出,也包括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支出;支出效益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要考虑短期效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既要考虑直接效益,又要考虑间接效益。因此,必须改变观念,树立大局观、发展观,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涵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仅要考虑局部效益还要兼顾整体效益;不仅要能够评价短期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评估长远效益,做到这几者的有机结合。
4.引入权责发生制准确核算项目成本,为评价项目经济效益提供必要的信息。当前西方各国的政府会计或多或少都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欧洲大多数政府都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某种形式的产出计量,而且不同程度地确认为预算的组成部分。在德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已部分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实行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行的双轨制,其中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市、纽伦堡市等都在积极进行相应的改革,对可以量化成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居民供水、垃圾的运送和处理等项目使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做法,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先选取部分项目进行试点,待成熟后再行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