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循环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

2017-08-24 01:57
导读:二、循环物流系统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 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有机整体。建立循环物流指标体
二、循环物流系统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  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有机整体。建立循环物流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规范性原则  循环物流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循环物流的内涵,从科学的角度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循环物流的实质,具体指标要能够反映出循环物流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必须目的明确、定义准确,而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所运用的计算方法也必须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和客观。  (2)完备性与简明性原则  循环物流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覆盖面广,能全面并综合地反映循环物流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指标体系又需要内容简单明了、准确,且具有代表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不宜过多,在相对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指标的数目应尽可能地压缩,以易于分析操作。  (3)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  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在一定的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比较和分析循环物流发展的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发展循环物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能综合地反映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便于进行预测与管理。
 (4)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  首先,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循环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量化。对于一些难以量化,但其影响意义重大的指标,也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其次,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明确,不要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可靠。每项指标应该是可观、可测及具有可比性。  2.总体思路  遵循循环物流系统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以资源利用和环境指标为基础,综合考虑循环物流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树型层次结构模型,将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4层(即4级指标,分别记为0级、1级、2级、3级指标),从循环物流目标出发设计循环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总体层是最高层,综合表达循环物流发展水平,代表循环物流发展总体运行情况和效果。系统层将循环物流发展指标体系解析为互相联系的若干个子系统评价指标。根据循环经济理念中的“3R”核心原则,指标体系的系统层包含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层。状态层指标是评价以上子系统状态的指标。变量层用来表述状态层的具体变量,对其状态的数量、强度等进行度量。这样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保持严格的内部逻辑统一性。同时,在指标的选取上,充分吸收其他人关于循环物流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筛选有代表性的指标,使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更具有科学性。三、循环物流系统绩效指标体系结构  1.循环物流系统绩效指标体系框架  见表。  2.循环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解释  (1)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该指标反映循环物流可能给社会、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潜力和作用。发展循环物流不等于不追求物流的经济效益,而是强调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围绕着循环物流的经济放益评价,分别从物流规模、物流结构、物流服务质量、物流发展潜力四个方面设置了相应指标。  ①物流规模  ——社会物流总值:该指标反映全社会物流发生的总规模。物流总值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需求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高。  ——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该指标能反映社会物流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效率。   ——货物运输周转量:货物周转量是指在报告期内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乘其运送里程的综合数。该指标反映货物运输量和运输规模。  ——物流业利润率:是衡量物流业的收益水平的指标,物流业利润率=物流业利润总额/物流业资本金总额)*100%,这项指标越高,说明物流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  ——物流收入占GDP的比例:该指标衡量物流业价值增值能力。物流收入占GDP的比例越大,说明物流业的价值增值能力越大,并且对GDP的贡献率越大。  ——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总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  ②物流结构  ——第三方物流比例:该指标反映物流运作中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实践证明,企业应用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和积载率,而且减少在途运行车辆,降低大气污染。  ——共同配送比例:该指标反映物流运作中进行共同配送的比例。共同配送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集中加工比例:该指标反映物流运作中进行集中加工的比例。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  ③物流服务质量  ——客户服务水平(也可用缺货率反映)  客户服务水平=满足需求次数/需求次数  缺货率=缺货次数/需求次数  ——客户满足程度  客户满足程度=满足需求数量/需求数量  ——交货水平、交货期质量  交货水平=按期交货次数/总交货次数  ——货物损耗率  货物缺损率=缺损数量/交货物资总量  ④物流发展潜力:能从研发、教育、科技、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反映出物流系统的成长潜力。  (2)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  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主要反映循环物流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标。  ①物流资源利用率  物流资源利用率是反映循环物流系统内各项物流设施和物流活动对于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  ——物流设施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是指物流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或使用面积与其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通过该指标体现循环物流系统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单位产品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是指报告期内循环物流系统用于运输的能源消耗总量与同期系统的产品总量的比值。该指标通过系统内运输能源的利用情况来体现循环物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运输是物流作业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部分,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通过控制单位产品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可以有效地控制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原材料的综合利用率:是指系统内能够进行综合利用的原材料数量占原材料总量的比率。该指标一般按照原材料类别进行统计,进行总量统计时要将各种原材料以金额反映。  ——可替代资源的利用率:是指进行综合利用的可替代资源占可替代资源总量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循环物流系统对于资源依赖的灵活性。  ——物流包装的循环利用率:是指系统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数量及可回收使用包装材料数量之和占所有包装材料数量的比率。  ——车辆实载率:是指报告期内系统内运输车辆的平均实载率,与平均空载率之和为1。该指标反映的是系统内车辆的使用效率。
上一篇:西部国债政策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