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循环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
2017-08-24 01:57
导读:②物流物资循环利用率 物流物资循环利用率反映循环物流系统内的物流活动使用的物流物资和产生的废弃物资的循环利用情况。 ——再生资源利用率:是
②物流物资循环利用率 物流物资循环利用率反映循环物流系统内的物流活动使用的物流物资和产生的废弃物资的循环利用情况。 ——再生资源利用率:是指循环物流系统内使用再生资源的数量。该指标由各类资源中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比率反映。 ——废弃物循环使用率:是指循环物流系统内的各项物流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中进行循环使用的废弃物比率。物流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配送等环节的使用过的易耗品和报废的设备,如:存储的容器、托盘、帆布等。 ——废弃物集中处理比帆是指循环物流系统内的各项物流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中进行集中处理的比率。 (3)环境效益评价指标 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主要反映循环物流系统在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方面的作用和潜力。 ①生态环境改善潜力 生态环境改善潜力反映循环物流系统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满足能力。 ——污染物处理能力的增长与污染物生产量增长的比率:是指报告期内循环物流系统内污染物处理能力的增长与污染物生产量增长的比率。、 ——物流环保资金投入量与需求量之比:是指报告期内循环物流系统内物流环保资金投入量与需求量之比。 ②污染物排放水平 ——物流过程中的废气排放:指循环物流系统内物流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的排放量,其中最主要的是运输设备的废气排放,要符合国家标准。 ——水质污染事故:是指报告期内循环物流系统发生的水质污染事故次数。 ——噪声等级:是指循环物流系统内物流作业所产生的噪声等级。主要衡量装卸、搬运、分捡等场所的工作噪音控制和运输设备的噪音控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③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反映循环物流系统的环境管理水平,通过制度的建立、执行和外界的监督共同反映。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反映循环物流系统内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情况,促使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改进。 ——法规的制定及执行情况:指循环物流的管理部门在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情况,通过环保相关部门检查的结果进行评价。
四、循环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政策建议 1.政府尽快加强循环物流领域的立法,出台系列奖励制度 各国的历史经验表明,构建良好的法律法规体系,能起到引导循环物流规范实施的作用,使循环物流的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德国、日本是世界上最先发展循环物流的国家,均以严格的法律条文为基石,如德国制定《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包装条例》、《限制废车条例》等;日本制定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和两部综合性法律及五部具体法规。建议我国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循环经济和循环物流立法步伐;制定出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奖励政策,以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再利用。 2.依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发展和完善目前的物流统计制度和物流绩效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物流事业的发展是以资源的过量投入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物流活动中的各个元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非绿色因素而对环境造成损坏和污染。这与我国在物流统计和物流绩效评价时过分强调体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总量经济指标,而相对忽视体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考核指标不无关系。建议国家与地方统计部门改革目前正在实施的社会物流统计制度,真正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构建物流统计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引导企业经营者用循环物流的理念制定物流事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引导企业从注重企业内部经济效益转向注重协调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构建循环物流统计和绩效评价信息的来源渠道 目前困扰循环物流绩效考核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关于循环物流的统计信息的收集、处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缺乏相应的收集渠道和处理技术,导致统计信息中很少反映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内容。目前建议循环物流统计的资料收集方式在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统计的基础上,与同级
林业、国土资源管理、环保等行政部门合作,协调加强资源、环境方面数据的收集工作,逐步建立综合性的循环物流统计数据库,以便利循环物流绩效考核工作的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