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8-24 04:53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浅谈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论文关键词:经济增长
论文关键词: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 科学发展观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与快速发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GDP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粗放型为主。我国能否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实现质的提高和持久的发展,这关系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前景,也将对
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与快速发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从改革前(1953-1978)的6.1%,提高到改革期间年均9%以上;人均GDP增长率由改革前的4.0%,提高到改革期间的8%左右。尽管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稳定而持续地高速增长。但是同时必须看到,迄今为止,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的。因而,我国政府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一般是应用于宏观的范畴,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使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或者说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量的增加,以价值衡量,就是国民生产总值从数量上的增加,即GNP或GDP的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增长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则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增长过程的总体特征的看法和评价。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学上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就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生产要素的投入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产出。根据这一理解,经济增长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经济增长的诸要素或因素(资本、土地、人力、资源、科学技术、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经济开放度等)的贡献大小及其配置。通过这些要素的变化,反映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发展阶段所达到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的途径与方法。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的一般理解是指:从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转向以集约型经济增长为主和从外延型增长转向以内涵型增长为主。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
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土地和房产价格大幅上升,“民工荒”的持续存在及其引发的工资提高,都表明维持了多年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重要改变。当然,低成本优势的削弱以至缺失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还会有一些地区继续呈现低成本优势,一个较长时期内将保持多种竞争优势并存的格局。但从中长期看,低成本优势削弱后的调整不可避免,而受影响最大的将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具活力,经济总量中比重最大的区域,因此,低成本优势削弱所引发的冲击将是全局性和基础性的。
(二)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显著加大
一个时期以来,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约束压力加大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我国正进入一个工业化阶段资源需求量上升最快的时期,如果用一条曲线来表示,目前正处在爬升最陡的区间。过了这个阶段,需求量将会相对下降。 事实上,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许多方面浪费惊人。从资源投入与产出看,2004年,我国GDP按现行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54%的钢材、32.4%的水泥、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6月26日)。目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和20个百分点。研究表明,如果在节能方面有重要进展,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消耗可以从32亿吨标准煤降低到24亿吨标准煤,降幅达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