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近郊区建设和规划实例探讨(2)
2017-08-25 05:49
导读:与中心城区不同,城市中郊型村镇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大部分是以农村集体用地为主要支柱,村镇各自为政,空间发展模式只能以村镇的空间区位确定非
与中心城区不同,城市中郊型村镇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大部分是以农村集体用地为主要支柱,村镇各自为政,空间发展模式只能以村镇的空间区位确定非农建设用地的布局。受这一条件限制,无论是工业还是居住用地,都很容易形成以村镇为中心,小范围集中、大范围分散格局,而重大工程基地的独立选址又往往使这一局面进一步加剧和复杂化。结构和用地的不合理产生的后果必然是公共设施不配套、道路系统不连贯、基础设施系统不到位、城市景观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延缓了乡村——城市转型的空间集聚过程。
(三)农业主导的远郊型村镇
宝山北部地区的远郊型村镇受地理、现状和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仍以农业、果蔬种植和其延伸产业为主,未来城市化的可能性较小。由于生产方式仍以个体耕作为主,农业产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村镇空间布局呈现密度高、规模小的特点,村庄基础设施配套难度大,土地资源浪费,村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各村目前普遍缺乏规划指导,上下水不畅,道路狭小、质量低劣,环境脏、乱、差,缺少学校、医疗卫生、商业、文化体育等必需的生活设施。
与村镇建设发展缓慢相反,北部地区因为土地可开发量大、用地集中,对大型制造企业的吸引力较强,原有的宝钢国家级钢铁基地不断扩建,市级城市工业园区和月杨工业园区等大型工业项目也纷纷落户,是全区工业用地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长期处在自发生长状态,这些工业园区与村镇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空间形态具有强烈的拼贴性,工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无法形成完整的交通、市政系统,工业企业在创造大量经济收益的同时,也没有对该地区产生明显的产业链效应,相反的,严重的工业污染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已造成长期的环境影响,因此,总体来说,这一地区的用地布局还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干扰的状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近郊区快速城市化的成因分析
(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村镇社会经济水平和城市化发展过程、特征、性质和方向往往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部作用是指区域本身所固有的、对村镇城市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各种要素,主要有区域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生产力水平、社区政府、社区的企业和社区的个人主体等,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外部作用是指来源于区域以外、对村镇城市化起加速或延缓的各种要素,主要包括境外投入、宏观政策的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行政中心的变更、行政区划和管理因素的变动等,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而宝山三类村镇的发展现状是城市化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近郊村镇凭借自身区位资源优势和房地产市场的拉动,形成大片城市住区;中郊城镇受地理、地价和市政项目动迁影响,成为工业与居住用地片状布局地区;远郊城镇因为内外交通条件影响、可建设用地规模大、地价低廉和政策动力不足等原因,而形成工业与农业地区混杂并存的局面。
(二)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评价,农村根据自身优势发展房地产业、工业所带来的收益远大于狭义的经济发展层面。一是村镇自主开发的房产项目可同时兼顾短期销售和长期租赁,所建厂房既有可观的租金收益,又可作为固定资产实现逐年升值,这为村镇实现巨大的经济支持;二是村镇吸引房地产、工业项目进驻后,可就近解决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三是通过参与二、三产业的工作实践,可以在短期内提升村镇劳动力的
就业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城市生产和服务需要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当农村城市化过程是伴随城市快速发展形成时,我们必须肯定农村对发展经济的需要,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根本无法认识到城市规划的深层含义,其主要目标只能围绕实现局部利益展开,由此必然造成城市规划目标与实际的土地利用之间的分离。
大学排名 (三)二元的土地所有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