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京沪穗零售业发展比较研究

2017-08-26 04:53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京沪穗零售业发展比较研究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摘要: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在我国零售业快速发展中
  

 内容摘要: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在我国零售业快速发展中均处于领先地位。本文从发展规模、零售业态、连锁经营发展程度几个方面,对近年来三个城市零售业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这种比较探寻我国零售业未来发展动向。

  关键词: 零售业 业态 连锁经营 比较研究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和广州分别是我国最发达的两个经济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城市。这三个城市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都拥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在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中,无论从规模和水平来看,都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它们在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中,既各有千秋,又表现出不少共同特点。本文试图从零售业发展规模、零售业态发展状况、连锁经营发展程度等方面,对三个城市零售业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这种比较,总结它们在零售业发展中的共性和差异,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探寻我国零售业未来发展动向。
  
  京沪穗零售业发展规模比较研究
  
  本部分对京沪穗零售业发展规模的比较研究,选取了如下三方面的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零售业从业人数及商品销售总额、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有关指标。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较
  从总量看,2005年上海、北京两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双突破2900亿元,上海以2973亿元位居第一,北京次之,达到2902亿元,与上海、北京两个特大城市相比,广州的消费品零售规模相对较低,2005年也达到了1898.7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三个城市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幅均超过了10%,广州以13.2%的增幅排名第一,上海和北京的增幅分别为11.9%和10.5%。如果计算“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北京和广州均超过了11%,而上海也接近10%,“十五”期间三个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得到较快发展(见图1)。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批发零售业从业人数及商品销售总额比较
  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截止到2004年年末,上海、北京、广州三个城市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46.6万人、83.2万人和52万人,三个城市批发零售业从业人数差距较大,上海批发零售业从业人数相当于北京的1.76倍,而北京又相当于广州的1.6倍。从零售业从业人数来看,上海以50.3万人居第一,北京以41.1万人排第二,广州则以28万人列第三。
  从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来看,2004年,上海的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1254.8亿元,居三个城市之首,其中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538.2亿元,占本市全部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22.6%;北京的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0722.6亿元,在三个城市中名列第二,其中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026.3亿元,占本市全部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18.9%;与两个直辖市相比,广州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规模相对较低,2004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6720.3亿元。
  从上述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和商品销售总额的比较可以看出,上海的商业发展规模居于三个城市之首,处于领先地位,北京次之,广州位列第三。
  (三)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比较
  以下根据《中国连锁零售业统计年鉴2006》发布的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有关指标,对比分析三个城市零售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门店数来看,2005年,上海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拥有的门店数已达到14790个,远远高于广州的7239个、北京的4898个,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5,在门店规模上居于领先地位。在从业人数方面,到2004年年末,上海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从业人数已接近20万人,占本市零售业从业人数比重接近40%;同一年,北京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从业人数超过10万人,占本市零售业从业人数比重超过25%;而广州这一人数和比重分别为6.4万人和22.9%,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规模和比重在三个城市中相对较低。从商品销售规模来看,2005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上海实现1645.6亿元,北京和广州分别实现1035.6亿元、1004.6亿元。
  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规模排序,上海居第一,北京次之,广州排第三。
  
  京沪穗零售业态发展比较研究
  
  新的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 (GB/T18106-2004)于200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按照这一零售业态分类标准,零售业被划分为17种业态。目前,这17种业态在我国均已出现。本部分主要选取新型业态中的便利店作为研究对象,对这种业态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寻。
  (一)北京便利店业态发展现状
  北京便利店作为一个独立的业态,已经经历了6年左右的发展历程。总体而言,这一新型业态在北京正处于由市场导入期向快速成长前期的转型阶段。
  据有关统计显示,2005年北京便利店的零售额仅占连锁零售额的1.33%,门店数仅有494家,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座城市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就具备了便利店发展的基础;当人均 GDP 达到 6000 美元,便利店将得到充分发展。根据规划,北京市力争在 2008 年使人均 GDP指标突破 6000美元。但是从目前来看,北京的便利店普遍经营情况不理想。有调查指出,北京便利店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靠规模数量实现盈利,多数是在亏本运营。之所以在目前亏损的情况下仍继续经营,多数便利店连锁企业考虑的都是长远的商业利益。上海快客便利连锁店北京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在京便利店几乎都在亏损,面对现状,快客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网点的丰富,形成规模优势,继而逐步实现盈利。北京便利店目前经营上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方面是定位不准、缺乏特色。便利店自身的优势是能让顾客更方便快捷地选择所需商品,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但是,目前北京许多便利店都是按照超市的模式在经营,经营品种的同质化程度严重,基本上没有什么特色化服务,便利店应具备的业态优势没能得到发挥。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二)上海便利店业态发展现状
  上海是全国最先引进便利店的城市,自 1993年3月上海出现第一家便利店后,这种现代零售业态在上海发展迅猛。2005年,上海便利店网点数量已达到5528个,实现销售额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上海便利店的发展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2005年100门店以上连锁便利店统计中,全国拥有门店数超过100个的便利店企业共有18家,其中上海就占到6家,比重高达1/3。而且,上海的联华快客便利、可的便利、好德便利拥有门店数均超过了1000家,在门店数统计中分列前三名。
  不只是门店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海便利店企业在销售额上同样领先。在2005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连锁便利店统计表中(见表1),全国共有5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上海就占到3家,比重达到60%。
 
  值得注意的是,规模数量的扩大已不是上海便利店发展的全部内容,经历前几年激烈竞争和“跑马圈地”后,2005年上海便利店的发展进入了调整创新期,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扩张,竞争日趋理性。这种转变突出表现在日益追求便利店的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经营上。在2005年举办的便利店国际竞争能力提升高峰论坛上,上海便利店业界的多位老总一致认为,寻求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经营,是未来上海便利店发展的方向。差异化经营不仅是便利店要与其他业态有差异,始终坚持自己“便利第一”的行业特色,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各便利店之间的差异。便利店注重发掘自身特色,树立自有品牌,以实现包括目标消费群、商品品种和服务在内的差异化竞争,通过这种更为理性的竞争在市场上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近年来上海便利店频频改头换脸,实际上就是这种经营理念与经营思路的体现。比如快客,在短短的 3 年内将其全市 1700 多家门店的形象改变了 2 次,从最初蓝底黄字的联华便利,到后来的三色条纹快客,再到现在的太阳型,对于这种改变,快客便利的解释是为了突出品牌形象,用现在的形象代表企业日夜为消费者服务的信念。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上海便利店在不断改进中逐步趋于成熟,在全国各大城市便利店业态的发展中表现最为突出,其在发展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三)广州便利店业态发展现状
  据广州市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2005年全市连锁企业的门店数超过1.25万个,其中便利店占2.48%,拥有门店数311个。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便利店的数量较少。另一个突出特点,广州便利店基本上被外资和外来企业所包揽。但店铺资源稀缺,租金高企等原因令便利店发展受阻。全球最大的连锁便利店7-Eleven在广州的店铺数量最多,也只有150家左右。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有关人士曾表示,总体来看,现在广州各家连锁便利店的数量远远没有达到总体盈利的规模。
  尽管广州便利店总数不多,但由于各品牌喜欢“扎堆”经营,导致便利店数量尚未达到盈利规模而使得恶性竞争提前到来。在广州不少社区、街道、楼盘可以发现,相隔不足百米远的距离就有多家便利店,而一些地方同一品牌的便利店相距也不过二三十米,更有甚者,还紧挨在门旁开店。
  除了“扎堆”经营,定位不清、缺乏创新也是广州便利店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方面便利店与超市业务重叠,许多便利店其实就是超市、商场的缩小版,另一方面各便利店商品种类趋同,服务差别不大,便利店之间的差异化并不明显。目前,广州便利店主要分为三个“派别”:一是以食品经营占主要的,如7-Eleven、OK、喜市多等,多选择人流密集的地方;另一种为日用品和食品各占一半的,如快客、可的等,多设店在二三级马路及社区;还有就是一些非主流的小型连锁便利店,定位低端,靠出售廉价商品勉强生存。

  再者,由于经营定位不准、成本日益上涨、竞争激烈,广州的便利业普遍面临赢利不足的问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京沪穗便利店业态发展的经验总结
  便利店业态的产生和发展受经济发达程度影响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便利店在中国零售业态中占有重要位置。从我国便利店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总体上一直处于导入期,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已经具备了发展便利店的充分条件,便利店在这些城市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便利店已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上海,十多年来这一新型业态在上海发展迅速,并已经实现了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有专家评价,上海便利店发展的12年,代表了中国便利店发展的12年,是世界零售史上现代零售业态创新、“超高速”发展的典范。上海便利店业态有许多先进经验可供其他城市借鉴,如快餐食品开发、商品结构调整、服务功能扩充、管理细化和规范化、配送信息化、特许加盟服务体系的改进等。在上海便利店发展的有益经验中,以下两方面值得关注:
  增加服务,充分发挥便利店“便民利民”的业态特征。要想吸引并留住顾客,便利店的杀手锏不是价格而是服务,因此,便利店必须在传统零售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整合附加服务项目。服务性商品在便利店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国际趋势看,便利店的商品销售收入在整个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附加服务价值越来越大。目前,海外便利业巨头的服务已经包括:收取国际通讯费、税费、保险费、汇款、电子票务、甚至炒汇等投资服务。而目前我国的便利店与超市相比价格高,又没有附加的多样服务,这样在竞争的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局面,导致效益不高。在今后的发展中便利店应利用其渠道和网点优势积极拓展增值服务。便利店可以推广的服务项目有很多:送货上门服务;电讯相关服务;互联网相关服务;票务卡类服务;代购商品服务;传统便民服务;电话定购及网上定购服务。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将成为便利店的一个发展方向。追求个性化、特色化一方面是指便利店业态应与其他业态相区别,特别是要摆脱“小型超市”的阴影,另一方面是指各便利店应与其他便利店相区别,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特色,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首先便利店在商品的选择上要特别突出便利性。除了前面已提及的增加服务性商品外,还可以大力发展即食食品。近年来,上海便利店的发展中即食食品越来越受到便利公司的重视。如上海可的便利研制推出的中式、西式、韩式等自有商品,已经将近200多个,涵盖了点心类、便当盒饭类、糕点类、面包类等鲜食品类。其次,便利店应注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通过塑造品牌来建立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个性化形象。如上海的好德便利,其宝蓝色门面、移动门以及差异化的店铺名称独具特色,联华便利与可的便利都对原有的门面进行了再设计,推出了新代表色与店铺标志。上海便利业的这些改头换脸举措实际上体现了便利店越来越向个性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
  
  京沪穗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程度比较
  
  在国际上,连锁经营几乎成为所有零售业态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占商品零售业的比重达50%以上。我国连锁经营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真正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3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发展连锁经营提升为带有方向性的流通体制改革措施,促进了连锁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十多年来,连锁经营在促进商品流通、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流通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连锁经营在我国零售业中的主导地位还将进一步凸现出来。
  本部分主要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连锁经营总体发展情况和龙头连锁企业发展情况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一)京沪穗连锁经营总体发展状况比较
  2005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03亿元 ,全市连锁企业实现零售额951亿元,同比增长14%,连锁经营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3%。188家连锁经营企业共有连锁门店5973家。其中132家是零售连锁企业,拥有门店数4875家,占82%;另有56家是餐饮连锁企业,拥有门店数1098家,占18%。在5973家连锁门店中,本市门店有5265家,市外共开门店708个。全市连锁经营面积437.7万平方米,比上年底增加59.3万平方米。全市连锁企业吸纳从业人员16.7万人,同比增长10.56%。2005年,北京市连锁经营的业种达到85种,比2000年增加15种。
    2005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73亿元,全市连锁企业实现零售额1079亿元,连锁经营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7%。连锁经营全年实现的销售额为156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市连锁经营的门店规模总数15767个,比上年净增加1490个,增幅为10%左右,其中市内网点约10800个,同比增长6%,市外网点5000多个,同比增长20%左右。另外,上海市连锁经营的业态、业种2005年已扩大到90种。
  2005年,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99亿元,全市连锁企业实现零售额521亿元,连锁经营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全市连锁企业的门店数超过1.25万个,连锁经营的行业覆盖面越来越广,已经涉及80多个行业。
  在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连锁经营发展基本情况介绍基础上,本文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比较。
  首先,选取《中国连锁经营年鉴》所提供的连锁经营零售额和连锁经营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两个指标,对三个城市2005年连锁经营发展的规模进行比较。从连锁经营零售额指标来看,上海以1079亿元居三个城市之冠,北京以951亿元排第二,广州521亿元排名第三。从连锁经营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来看,三个城市均超过了20%,其中上海和北京均超过了30%,分别为37%和33%,广州稍低,也达到了27%。三个城市连锁经营发展程度位居全国各城市前列,特别是上海,连锁经营发展势头较快,有报道称,上海连锁经营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其次,从本市连锁业外埠扩张速度来看,三个城市中上海表现最为突出。据《2006上海商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05年上海在市外开设的连锁商业网点已达到5769个,上海商业实现市外零售额485.44亿元,占全市主要连锁商业零售额的38.7%。另有数据显示,上海连锁企业在全国34个大中城市都有网点,其中华东地区是上海连锁业市外开拓的重中之重,截至2005年底,上海在华东地区开设的连锁网点有3000多个,占市外连锁网点总数的76%。2005年北京的大型连锁企业也加快了外埠扩张速度,北京国美新开店铺156家,其中在外埠新开店147家,占新开店铺数的94.2% ;北京物美集团在外埠新开店铺10家;北京华联在外埠新开店铺59家,本市企业在外埠所开门店数已达到708个,但与上海的5769个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与其他两个城市相比,广州在这方面发展相对较慢,但是以往只有外地人到广州发展连锁经营的局面已经开始转变,不少本地企业也开始走出去发展,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
  再有,从连锁经营的行业覆盖面来看,三个城市连锁经营所覆盖的行业都越来越广。其中广州独具特色,其连锁经营涵盖了流通领域的方方面面,大部分的百货、餐饮、药品等企业都是以连锁经营的方式来运作的,服务行业实行连锁经营已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颇具广州特色的凉茶、美容美发、冲印、洗衣、饼屋、汽车美容、书刊销售等连锁经营越来越专,就连家政服务、教育也引入了连锁经营的方式。可以说,连锁经营已成为广州商贸流通服务行业重要的经营模式和企业组织方式。据广州市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按店铺数排在连锁经营前10位的行业依次为药品店、服装店、超市便利店、房地产中介、食品店、冲印店、快餐店、凉茶店、燃气店、眼镜店。实际上,广州市连锁经营行业覆盖面广这个特点,从该市所拥有的连锁网点数量可见一斑。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中,连锁经营零售额最低的广州,其连锁网点数量却高达1.25万个,相当于北京市连锁网点数量的2倍多。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二)京沪穗龙头连锁企业比较
  本部分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连锁企业百强排名”有关数据为依据,分析比较京沪穗三市拥有的龙头连锁企业发展情况。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自2001年起,每年都要发布“连锁百强”有关信息,到2005年已是第5个年头。根据协会2006年发布的2005 年“连锁百强”有关数据,2005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到 7076 亿元,比 2004 年的4968 亿元增长了 42%;门店总数达到 38260 个,比上年的 30416 个增长了 26%;营业总面积和员工人数同比增长均为 38%;“连锁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首次突破 10%,由上年的9.3%提高到 10.5%。
  如果把2005年“连锁百强”有关数据与2001年进行对比则可以发现,“连锁百强”企业的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由4.3%上升到10.5%(见图2),“连锁百强”平均销售额由16亿元增长到71亿元,平均企业店铺数从131个增长到382个。从“连锁百强”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行业集中度正不断提高,龙头企业正在逐步形成。
  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以销售规模720.74亿元位居榜首。百联集团是上海的本土零售龙头企业,也是中国的零售航母。该集团于2003年4月24日正式揭牌开业,由上海一百、华联集团、友谊集团和上海物资集团合并而成,是一个涵盖包括百货、标准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和专卖在内的多业态特大型零售集团。这个拥有7家上市公司、多家知名企业的零售航母,2004年底,总经营面积已达335万平方米,门店总数已超过6000个。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2005年百联集团的销售规模达720.74亿元、门店总数达6345个,分别比上年增长7%和15%。百联集团的销售额约占全国连锁百强销售总额的10.1%,门店数占到全国连锁百强门店总数的16.6%,规模优势得到体现。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做大、做强已成为中国流通行业的共同选择。作为中国流通业最大规模的一次重组,百联的成立为中国流通行业的改革竖起了一座风向标。百联集团的这种多业态协同整合的模式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范例,其他条件具备的区域如果能在区域内组建大型流通集团,对这些区域零售业的长远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对北京而言,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北京华联集团、北京物美集团都可以称得上本土零售龙头企业,上述企业在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中,均排位靠前,分列第2、第6和第7位。其中,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以销售规模498.4亿元高居“连锁百强”第二名。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经营各类家用电器为主的全国性家电连锁零售企业,成立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在全国120多个大中城市拥有400多家门店。据2005年“连锁百强”的数据,国美电器有限公司的门店总数已达到426个,同比增长速度高达88%。随着2006年11月国美与上海永乐电器的成功合并,拥有近千家门店的内地最大家电连锁集团——新国美集团正式成立。雄心勃勃的新国美集团制定的未来发展战略是,到 2010 年将中国内地市场的市场份额提升至 20%,达到 2000 亿元的销售规模。
  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零售业虽然连锁网点多,却缺乏在全国排位前列的龙头企业。在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广州市广百股份有限公司排位相对靠前,但以销售规模23亿仅位居第62位。针对广州缺乏龙头连锁企业的情况,广州市经委主任平欣光曾表示,将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管理规范、影响力强、辐射面广的多元化、国际化大型连锁企业,广州市副市长王晓玲也透露,市政府正在酝酿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的意见》,拟从发展目标、市场准入、扶持重点、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做出明确意见,引导龙头企业发展。
  扶持本土零售龙头企业意义重大。商务部在其《流通业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有中国特色的大型流通企业是我国流通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两年前商务部就曾经发布我国流通领域重点培育的全国20家大型企业集团名单,号称“零售业国家队”,在这个名单上北京有4家企业入围,上海有2家企业榜上有名,而广东省则是广东物资集团名列其中。面对全面开放后新的竞争格局,无论是“零售业国家队”,还是“连锁百强”排名,实际上都体现了我国重视并扶持本土零售龙头企业的决心。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宋林飞主编.2006年:长三角可持续的率先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梁庆寅主编.2006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景体华主编.2006年:中国首都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胡祖光,伍争荣,孔庆江著.中国零售业竞争与发展的制度设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上一篇:湖北经济增长的产业集群战略选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