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湖北财政支农的周期性波动考察

2017-08-27 05:18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湖北财政支农的周期性波动考察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财政支农力度的相关时间序列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财政支农力度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综合性考察,对其周期性波动特征做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笔者认为,湖北省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不仅总量上严重偏低,而且可持续性不强,波动剧烈。最后,本文归纳出调整湖北省财政支农力度的初步建议,以期对调整财政支农力度、平滑其周期性波动有所借鉴。

  关键词:财政支农 周期性波动 对策建议
  
  波动原是物理学名词,指物体有规律上下反复运动的过程,和运动周期性有密切的联系,在经济学中泛指经济变量在时间上的变动过程。经济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按照萨缪尔森(2001)的说法,宏观经济学“讨论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两大问题:一个是产出、和价格的短期波动,也即所谓的商业周期;另一个是产出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也即所谓的经济增长”,对商业周期的研究却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课题”,因为“需要知道商业周期有那些显著特征,周期产生的原因,政府采取何种政策才能降低商业周期的危害”。可见对于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特征、成因及抑制波动的政策就成为经济学家倍加关注的问题。
  波动是农业生产的共同特征,因为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单个自然人无法抗拒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不可抗力的影响,使得农业生产经常表现出时丰时歉交替发展的动态特征。因为各种农产品本身的自然属性不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不同,再加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地位和重要程度不同,受到的政府关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受政策影响的程度不同。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是一个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重要的棉、油、肉产区。政府财政对农业进行投资以实现支持与保护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部分,农业财政资金在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为政府往往受制于有限财力、政治压力、自身偏好等多种因素,所以政府的财政支农力度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特征。理论上,政府财政支农的波动应该平滑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因此,对政府财政支农的周期性波动进行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湖北财政支农的周期性波动
  
  本文通过三个时间序列数据来考察湖北省财政支农的周期性波动情况:农业公共投资强度、财政支农金额占总财政支出额的比重和财政支农金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其中构造的农业公共投资强度是指:
  
  公共投资强度的含义在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用农业总产值占全省总GDP的份额表示,如果这一份额比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的份额小,说明财政对农业的贡献强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否则,说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而财政支农的强度相对不足。所以指标值大于1,说明农业得到了保护,指标值愈大,保护的程度就越高;相反,小于1,则说明政府财政对农业投入不够。
  
  从图1可以看出,湖北省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情况极不稳定,波动极为频繁。总体看,湖北省财政对农业投资经历了三次大的周期性波动,第一次是1953-1971年,第二次是1972-1989年,第三次是1990年延续至今。从周期长短看,第一个周期经历了19年,第二个经历了18年,第三个到目前已经历了15年,从1990年开始的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比重下降趋势直到2000年才开始得到了根本性遏制,该周期长度目前还难以确定。从三个周期对比来看,湖北省财政支农力度呈现出了波动频繁、幅度较大,但动态上幅度也趋于减弱的特点。
  
  湖北财政支农波动的原因
  
  (一)长期波动的原因分析
  财政支农的年度间变化取决于总体财政实力的变化。建国以来,湖北省财政支农支出额的长期波动中所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表现为整体下滑趋势,根本原因应该是政府总体财力有限,财政规模较小,才使政府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少。目前,我国预算内财政收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财政规模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也低。从发展趋势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普遍有所提高,但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却持续下降,即使1994年分税制后仍在下跌(周富祥等,1997)。对此,湖北省也不例外,整体水平与全国差不多。总体财力的不足限制了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支持。衡量国家财政支农力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目前湖北省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发达国家的1/5甚至1/19左右。数理上可以用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与政府财政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检验。计算结果为R2=0.832874,R=0.91262>R0.05=0.576,这充分表明了湖北省财政对农业投资与财政支出总额的高度相关性。所以,湖北省财政支农力度主要受制于政府可支配的财力。 中国大学排名

  造成长期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下降。改革开放以前湖北省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虽然时有起伏,但总的来说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处于一个弱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尤为明显,第二、三产业影响日益突出,该指标1953年为64.84%,到2004年已经下降为26.76%。湖北省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大省,农业地位的下降,以及农业贡献份额的减少,只会导致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相对规模的减少。
  (二)短期波动的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的行政压力是产生短期波动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农业政策大多是“强农政策”,很少有“挤农政策”,无论是土地政策、粮食流通政策还是农业投入政策,其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政策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执行的力度(罗剑朝,2004)。地方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与行政压力有密切关系。农业投资效益低,地方政府一般不愿投资农业。只有行政压力加大时,地方政府才增加对农业投资;反之,则减少。这是造成湖北省财政对农业投资短期波动的重要原因。最明显的例子是,1985-1988年和20世纪90年代末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徘徊期,国家粮食安全受到严重损害,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三农”问题严重,中央政府开始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地方政府行政压力加大,增加了对农村和农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当农业经济发展较好时,特别是粮食产量连年丰收时,行政压力减小,地方政府会放松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规模就会相应减少。
  结论与建议
  本文认为湖北省财政支农资金在总量上严重偏低,而且可持续性不强,波动剧烈,极不稳定。因此,增加财政支农投资总量、调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势在必行。强化湖北财政支农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政府宏观层面上努力增加财政支农总量;同时保持政府宏观投入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这也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再者,努力增加其他各种投资主体特别是农户和集体的收入,平滑财政支农支出的波动和不稳定性。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扩大政府财政支农的规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大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力度,是由农业生产的特点、国家财政的职能,及当前农业发展现状与财政的关系共同决定的。农业部门自我积累能力弱,吸引外部资金能力小,自身资本经常外逃,农业特有的缺陷限制了自身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进行财政投入,并制定政策诱导外部资金的投入,稳住农业自身资本。湖北省人口多,增长速度快,人均资源稀缺,农业后备资源储备不足,基本农产品的供给回旋余地不大,农业承受力有限。目前,农业资金的投入和运用已成为增加农业产出最为重要的因素,农产品供求是否平衡,资金投入是关键,财政作为农业投资的主体之一,及社会公益性的代表,增加农业投资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一个合适的制度框架内充分保证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财政就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的同时,着眼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利益和公共需要,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发展。传统财政支农体系,财政直接干预经营性、竞争性项目,主观随意性较大,因而财政支农力度的波动性也就较为频繁,不利于财政分配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在财力本身就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财政支农无法充分发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实现财政职能的转变,建立公共财政支农新框架已是非常必要。
  重构宏观农业投入机制和微观农业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宏观管理与农业项目自身微观管理,硬化约束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宏观投入机制主要是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其构建应注意以下问题:明确对农业投资的重要性,改变重工轻农思想;建立稳步增加农业投资的法制化刚性机制。微观投入机制是除政府以外其他主体的投入机制,包括农户、金融机构、外资等,其构建主要是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因为微观主体对农业投资的动力就是利益驱动。政府财政支农约束监督机制,是指确保政府农业投资份额足量落实的措施、制度总和。建立和完善投资约束监督机制目的在于约束、矫正投资主体行为,使政府农业投资活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其一是加强农业投资立法,促进农业投资法制化与规范化,这主要是《农业法》的实施;其二是要加强执法监督,完善监督检查机制。特别是加强财政内部的行政监督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财政预算、决算审查监督。
  
  参考文献:
  1.陈池波.建立农业投资新机制的基本思路.财政研究,2002(9)
  2.符金陵.中国农业公共投资问题研究.华中农业博士,2005
  3.罗剑朝.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与监督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秦富,王秀清等.国外农业支持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萨缪尔森.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1
  6.周富祥等.关于我国财政收入比重的国际比较研究.管理世界,1997(2)
    上一篇: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诚信制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