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摘要:200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GDP增速达11.5%,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但经济偏热趋势仍在持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使经济转向过热的可能,亟需引起高度重视。预计下半年经济快速增长势头不会改变。针对当前突出问题,应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着力缓解流动性过剩、外贸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资产价格涨幅过高等问题。还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市场物价总水平的过快上涨。
关键词:经济增长,调控,建议
一、2007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形势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的突出特点
1.经济继续快速增长,GDP增速高达11.5%
200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加快0.5个百分点(见图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2.1%,加快了16.6个百分点。夏粮连续第四年增收,产量1.15亿吨,增产146万吨,增长1.3%,单产提高1.1%。
图1 2004~2007年上半年各季度GDP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2.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呈现积极变化。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7.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9.0%。耗能较大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增幅有所回落。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6%。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9.6%和18.4%。上半年,中、西部地区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5.6%和30.2%,均快于东部地区22.3%的增幅。
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消费需求实现最大增幅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2万亿元,同比增长15.4%,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9%;县及县以下增长14.3%。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大。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均出现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同比加快了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实际增长13.3%,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4.全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加快
根据财政部统计,1-6月,全国财政收入为26117.84亿元,同比增长30.6%,已完成预算的59.3%。其中,中央财政同比增长32.6%;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8.1%。
5.主要能源产品供求明显好转,价格涨幅回落
2007年上半年,能源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5月,能源生产总量同比增长10.1%;原煤、原油和发电量的累计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5%、1.6%和15.8%。在国家进出口政策的调控下,主要能源产品进口量快速增加,出口明显减少。1~5月,煤炭出口同比下降27.5%;进口同比增长44%;原油进口同比增长9.6%;出口原油同比减少36.6%。上半年国内能源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各月份能源价格涨幅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二)多项宏观调控措施成效明显
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形势总体良好,得益于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政策适时出台。例如:
针对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央行连续3次提高利率水平;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适时出台了税收调控措施,遏制了股票市场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为平衡国际收支,减少贸易顺差,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鼓励进口、限制出口,特别是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系列调控政策,大幅度地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降低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和加征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发挥了“促进抑出”的作用。
为切实落实节能减排的战略部署,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改革和完善了节能监管体制,公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提出了45项具体措施、10项重点工程作为保证。年初,中央安排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63亿元,中央财政预算安排50亿元,近期国家又增加100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
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上涨,国家采取有保有压政策,加大对农业和第三产业相关领域的投资,严格控制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投资,并严格将环保标准作为前置审批条件控制投资。对房地产领域投资和市场秩序加大了监督检查和处理力度,以控制投资的过快上涨。
多项宏观调控措施卓有成效。应该说,上半年经济能够总体上实现良性发展,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有着密切关系。
二、为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需要重视的突出问题
尽管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成效,但2007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表明,经济总体偏热的趋势并未改变,如不及时遏制和调整,确有从偏热转向过热的可能,亟需高度重视。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势头未能根本遏制
2007年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6月份增长了28.5%(见图2),其增幅有继续扩大之势。同时,在建规模大,新开工项目投资由降转升、出现反弹是投资增长的突出特点。截止到5月底,全国城镇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6.1%;上半年新开工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4%,比前3个月投资增幅为负数的情况有明显反弹。在建项目的投资规模大,其惯性作用导致投资减速有限。另一方面,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中长期货款规模和增速难以控制,加上企业自有资金相对充裕,使部分企业自筹投资增加。另外,地方投资冲动依然强劲,推动了投资的高增长。1-5月,全国有11个省份投资增速超过了30%。
图2 2005~2007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二)流动性过剩局面仍在持续
2007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供应余额同比增长17.1%,增幅比上月末高0.32个百分点,超出年初确定的16%的控制幅度;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0.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6.5%。(见下表)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3681亿元,仅6月份当月增加贷款4515亿元,同比多增566亿元,接近5月份新增贷款的两倍进一步扩大了流动性过剩的程度。
2007年上半年货币信贷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三)外贸出口增幅居高不下,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9809.3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出口5467.3亿美元,进口4342亿美元,外贸顺差11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1亿美元,增幅高达83.1%。6月份顺差达到269亿美元。这种状况虽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企业抢关出口有关,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巨额贸易顺差造成国家外汇储备激增。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3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1.6%。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2663亿美元,超过了2006年全年外汇储备的增量,仅6月份就多增了239亿美元。外贸顺差扩大和外汇储备的激增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泛滥,这不仅会加剧金融风险,还有可能促发通货膨胀,也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四)CPI涨幅达新高,通胀压力明显加大
2007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呈加快上涨态势。3月份后各月同比涨幅均超过3%,6月份涨幅高达4.4%,创近年来CPI涨幅的新高。1-6月,CPI累计同比上涨3.2%,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见图3)。CPI持续走高主要受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拉动。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7.6%,其中,粮价上涨6.4%,蛋价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
图3 2007年上半年CPI变动情况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上半年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拉动,也有国内粮食收购价格、流通体制和粮食工业转化的影响;也与生猪、家禽养殖成本高、疫情重、比较收益较低、养殖保险缺失以及肉蛋储备等有着密切关联。同时 CPI 较大幅度上涨也表明,几年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持续过剩、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包括食品在内的下游产品价格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上涨压力。尽管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目前国内核心CPI上涨为0.9%,总体上处于可控水平,但CPI的较大幅度上涨不能不引发人们对通胀的担忧。另外,CPI持续升高使实际利率为负值,人民币对内实际在贬值,这不利于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而且通胀预期也导致居民储蓄加快向股市和房市分流,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股价波动和拉高了房地产价格。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也对低收入家庭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五)房价、股价持续上涨,资产价格膨胀势头不减
上半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6%,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2%,其中,6月份房价同比上涨7.1%,新建商品房价同比上涨7.4%,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8%。尤其是深圳、北京等城市,一年多来商品住宅价格涨幅一直在9%以上,使本地中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
上半年,股市持续走高,5月份上证综指曾攀升至4300多点,每天新开户数达几十万户。在国家一系列调控政策出台,特别是调高证券印花税后,股市超常规增长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快速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股市的过快上涨固然有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上市公司效益提高的带动因素,但也是资产价格膨胀的突出体现,是我国流动性持续泛滥的结果。在这种形势下,更需要特别重视资产价格持续膨胀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六)节能减排仍面临相当大的压力
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节能减排力度,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但节能减排仍面临相当大的压力。上半年,国内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仍然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一季度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主要耗能产品的产量增速明显加快,部分高耗能产品出口大幅增加。1-5月,高耗能的六大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2倍,呈翻番趋势。在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和资金等要素充裕情况下,一些地方上项目,扩产能的意图比较强烈。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生产、出口和投资增长比较迅速,导致能源消耗增长较快。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年度和“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目标任重道远。
三、2007年下半年经济形势预测和政策建议
(一)下半年经济形势预测
年初,中央经济会议确定了2007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的调控目标。在这种宏观政策取向下,2007年下半年,国民经济总体上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会根本改变。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因素没有改变。
一方面,在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减缓,但惯性作用导致其增幅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主要是因为在建工程项目投资规模较大,上半年新开工项目投资明显反弹。同时,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地方政府换届以及奥运会临近的形势下,各地方上项目、增投资、促增长的热情不会明显降温;由于信贷充裕、利润增长,将导致民间投资继续活跃;国内经济增长和市场繁荣,也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
另一方面,下半年随着经济增长和企业整体效益提高、增加、农业丰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将较快提高,进而促进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在各项调控措施逐步落实后,外贸出口增幅会较上半年有所下降,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这些因素都将支持2007年下半年经济实现平稳快速增长。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在11%以上。
2007年下半年,CPI仍会呈现较高的上涨幅度。因为,一方面,受国际粮食价格和进口的影响,国内市场粮价涨幅不会有大幅下降,即使秋粮获得丰收,供给增加,但为保护种粮收益,国家仍会以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同时,由于养殖业的恢复需要一定的周期,目前对养殖业的扶持措施在年末和明年会有显现,因此,肉禽蛋等市场价格在三季度不会大幅下降,从而支撑CPI涨幅保持在一定高度。同时,居住价格居高不下也是推动CPI上涨的主因之一。其它工业消费品的价格受几年来上游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上涨的影响,也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但由于多数工业消费品处于“买方市场”格局,上游价格传导会受到来自市场竞争的制约。综合上述分析,预计2007年CPI累计涨幅可能会超过3%。
下半年,在各种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资产价格上涨势头会得到一定控制,但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资产价格较快上涨的势头难以根本遏制。特别是房价仍将在高位上涨,土地价格也将继续攀升,国际热钱仍会以多种方式伺机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这些因素导致房地产价格涨幅不会大幅下降。下半年股市将呈现宽幅调整和波动的局面,主要取决于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控力度以及货币政策的变化。总体上证券市场投资仍将保持相对活跃的态势。
总之,2007下半年的经济形势走势还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和执行力。
(二)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偏热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下半年继续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
1.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针对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过多和流动性持续扩张的形势,应果断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从严控制货币信贷指标,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均衡放贷,着力优化贷款结构;在继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继续适度提高利率,落实降低利息税的;继续有效地做好外汇占款的对冲操作,缓解对信贷投放造成过大压力。同时,有效发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积极作用,以化运作拓宽国家外汇储备的用途,维持央行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2.继续发挥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继续坚持有保有压的方针,加大财政对农业生产以及支农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第三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不予支持。同时,充分发挥特别国债的作用,使其有利于抑制货币流动性,缓解央行对冲压力;有利于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改善宏观调控。
3.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控制和减弱地方的投资冲动,强化环保的前置审批作用。对投资增长过快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继续调整投资结构,尽量运用市场力量配置资源,防止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过快增长而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落实已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严格把住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遏制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和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猛的势头;严厉惩治违规行为。
4.运用多种手段调整出口结构,减少贸易顺差。控制出口规模,特别要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缓外汇过快过多地流入对货币被动供应的压力。适度加快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适当提高出口成本。还应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5.着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努力扩大,提高职工工资,增加边际消费率较高的低收入者的收入。利用税收政策,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国家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增强其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救助能力,进一步缓解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困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为促进消费需求提供“稳定器”。强化政府对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责任,重点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以增收减负为重点,提高农民的有效需求能力。
6.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市场价格总水平。近期以调控市场肉禽蛋类价格为主,及时调度、调控流通环节和适当动用储备来平抑食品价格。对CPI涨幅继续实施调控管理,对政府管理的价格,应掌握调整的时机和节奏。对CPI涨幅较高的地区,近期应严格控制政府调价幅度。同时,加强对市场价格秩序的检查和监督,严禁哄抬物价和享相涨价行为。对因食品价格上涨较快而受影响较大的低收入者和城市贫困群体,应适当进行补贴,避免因价格上涨使其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7.继续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抓好为农服务的各个环节,整顿农资市场秩序,打击坑农、害农行为。抓好防灾减灾,尽量将水涝和旱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秋粮丰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8.继续狠抓节能减排,切实落实节能减排任务,用好节能减排的各项资金。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