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
2017-08-29 01:22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本文以人均GDP为基本评价指标,运用衡量区域经济的基本
摘要:本文以人均GDP为基本评价指标,运用衡量区域经济的基本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区域的经济差异的现状以及从1997—2003年差异变化的特征,并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 经济差异 调控对策
重庆市是我国西部惟一的直辖市,也是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区位条件以及原有发展基础的差异等因素的作用,重庆市域内部存在着巨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构成了基本市情。研究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特点以及调控对策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特征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均衡现象。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一般需要选择某一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各种统计方法来进行测算。由于资料收集的限制,本文主要依据人均GDP研究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差异。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了重庆市区县和三个经济区人均GDP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极差、极值比率,可发现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县际经济差异悬殊
重庆市共有区县40个,在反映县际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方面,首先,全市县际两极差异很突出。2003年全市人均GDP最高的渝中区达25517元,最低的是酉阳县仅为1977元,两者的绝对差异高达23540元,相对差异(极值比率)高达12.91倍,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的两极绝对差异为43115元,极值比率为12.97。重庆区县两极绝对差异低于全国,但相对差异接近全国水平。其次,区县总体差异也相当大。2003年全市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为6080元,反映区域总体相对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165,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两个指标分别为8163元和0.627。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低于全国,但加权变异系数高于全国水平,说明重庆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大的相对差异。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经济发展水平西高东低,地带性差异显著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西高东低。按照重庆直辖以前的行政区划,可将重庆划分为东、西两个地带。西部为直辖前的小重庆市,东部则为原涪陵、万县、黔江三地市。重庆西部地区面积不到全市的30%,人口约占全市的一半,但2003年GDP占全市的比例达70.9%,而东部仅占29.1%;西部地区人均GDP达10086元,而东部仅4228元。重庆市经济重心明显向西部地区倾斜。其次,三大经济区差异显著。重庆市的“十五”规划进一步根据经济地理特点将市域划分为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都市经济圈包括重庆市主城区再加上近郊的渝北区、巴南区9个区;渝西经济区主要由原重庆市除都市经济区以外的12个区县构成;三峡经济区主要由原涪、万、黔三地的绝大部分区县组成,共19个区县。2003年,都市经济区、渝西经济区和三峡经济区的人均GDP的标准差为5273元,加权变异系数为0.584,加权变异系数也略高于全国东、中、西三个地带水平。2003年都市经济区与渝西经济句的绝对差异为8882元,相对差异为2.31倍;渝西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绝对差异为2660元,相对差异为1.59倍;都市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的绝对差异达11542元,相对差异达3.68倍。重庆三个地区的经济差异明显,其中尤其以都市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差异最显著。
3、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圈层分布格局
根据重庆市区县人均GDP指数,还可将重庆所辖区县划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人均GDP指数高于全市平均值的1.5倍,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江北区、双桥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北碚区,除双桥外,其余皆属于重庆市主城区。该圈层是重庆
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积、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2.7%和12.6%,但创造了全市33.6%的GDP,为全市经济核心区。第二圈层,指数在0.75—1.5之间,包括涪陵区、巴南区、渝北区、江津市、壁山县、长寿区、永川市、合川市、铜梁县、南川市、万盛区、大足县、万州区、綦江县、武隆县15个区县市,除万州、武隆之外,其余均围绕主城区连片分布。该圈层区位与交通条件较好,工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市的36.7%和44.8 %,GDP占全市的43.9 %。第三圈层,指数在0.75以下,包括荣昌县、黔江区、潼南县、垫江县、梁平县、丰都县、开县、石柱县、忠县、秀山县、彭水县、巫山县、城口县、云阳县、巫溪县、西阳县17个县,除荣昌、潼南属于渝西地区外,其余15个县在渝东地区连片分布。该圈层面积、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61.1%和42.6%,但GDP仅占全市的22.5%。重庆市三个圈层的人均GDP由内向外递减,内、中、外层人均GDP分别为19125元、7047元和3800元,人均GDP之比分别为5.03:1.86:1(以外层为1),人均GDP随着与主城区距离增加而递减。另外同一圈层内部的区县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呈现出这一特点。例如,第二圈层的万州、綦江低于更接近于主城区的巴南、渝北等区县;处于第三圈层最边缘的巫溪、酉阳、城口等县也低于第三圈层的其他区县。重庆市区县发展水平成圈层分布,符合区域经济中的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也说明区位和交通条件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重庆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之势
重庆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1997—2003年,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由3818元上升到6068元,上升了1.6倍,三个经济区的标准差2014元上升到5273元,上升了1.8倍。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1997年区县人均GDP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04,此后在波动中略有上升,2003年上升到0.717;三个经济区域的加权变异系数则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势。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1997年最高的与最低的人均GDP之比为12.35倍,2003年上升为12.97倍。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1997年以来都市经济区增长比较快,与渝西经济、三峡经济区差异扩大。1997年都市经济区与渝西经济、三峡经济区人均GDP之比分别为2.14倍和3.53倍,2003年分别上升到2.32倍、3.68倍。1997年,都市经济区、渝西经济和三峡经济区占全市GDP的比重分别为37.2%、32.4%和30.5%,2003年变化为39.4%、30.5%和30.1%,都市经济区上升了2.2个百分点,渝西经济和三峡经济区分别下降了1.9和0.4个百分点。
二、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竞争与合作的基础,适度的区域差异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但是另一方面,区域差异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的分析表明,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相当显著的,而且直辖以来区域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种状况的持续发展不仅会弱化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影响社会稳定,延缓重庆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而且还会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制约发达地区经济的经济增长,影响重庆市真正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目标的实现。因此,积极调控区域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重庆经济持续增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突出区域差异调控的重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于区域差异调控主要是运用财政金融等各种经济政策,因而政府的调控会受到自身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实力的约束。重庆市虽然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但目前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省级行政区,追赶东部发达地区的任务十分艰巨,从经济实力来看,现阶段并不具备全面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条件。因此,政府对于区域经济差异调控必须突出重点。我们认为,从目前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特点和变动趋势来看,区域差异调控的近期目标应以缩小都市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的相对差异为重点,其中尤其注意加快三峡经济区经济落后并且增长缓慢、与全市以及发达地区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持续扩大的低收入县的发展,以避免在高速增长中两极差异的严重扩大。
2、 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更好地发挥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带动作用
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及其扩散作用的发挥是落后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重庆主城区无疑是重庆市最大的增长极,1997重庆直辖的一个初衷,是试图以重庆这一特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发展,但目前看来,其扩散效应主要发生在主城区外围的部分区县,对广大渝东地区的带动作用不足,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于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空间分布失衡。重庆市在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之间存在断层,并且城市的空间布局过分向西部倾斜,广大渝东地区缺乏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大城市,导致了重庆主城区作为最大的经济中心难以通过一个合理的城市体系发挥对渝东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要加快重庆落后地区发展,必须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从重庆目前次级城市的发展水平、潜力和区位条件等方面分析,应该着重加快位于渝东地区的万州、涪陵的建设和发展,逐步改善重庆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一方面发挥它们作为渝东地区中心城市对于所在区域的带动作用,另方面承担起传递重庆主城区对于广大渝东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3、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构建区域间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重庆市三个地区以及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也有较大差异,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重庆区都市经济区是经济核心区,是带动前全市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强工业结构升级改造,实施“退二进三”,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真正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渝西经济区总体上工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好,交通方便,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同时能比较好地接受来自都市经济区的辐射。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为目标,建设成为重庆新兴工业基地和都市经济区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三峡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但是自然资源丰富,应该积极利用国家对三峡移民的扶持政策以及其他优惠政策,发展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建设成我国中、西部结合部比较有影响特色经济区。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
基础设施条件是良好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重庆直辖市成立后,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8小时重庆”工程的实施,明显地改善了重庆各区县的交通条件,但应该看到,这种改善是在交通设施建设起点很低下的一种相对改善,目前的状况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突出加快沪容高速三峡段、沿江铁路的建设,尽快打通与我国中部东部地区的陆上联系通道,同时进一步改善边远区县的交通条件。重庆市落后区县投资软环境条件较差,例如政府对企业干预严重,行政机构庞大,办事效率低等,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吸收外来资金,因此,应在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软环境条件的改善。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周国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M].东北财经出版社,2001年
[2]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极其政策含义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第17卷
[3]俞荣根:关于重庆市实施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的几点思考[J].改革,2002年,第4期
[4]陆远权:重庆市的区域差异与发展思考[J]探索,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