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经济发展后期的整体性与协调性问题
2017-09-03 01:45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论区域经济发展后期的整体性与协调性问题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区域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区域网络、区域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区域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区域网络、区域空间及区域产业三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区域发展经济进入起步阶段后必须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并结合典型实例对区域经济由不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三条基本道路进行了分析。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要素 区域网络 区域空间 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试图在以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区域发展中的空间要素、产业要素及区域网络要素,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全新的阐述,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及可持续性,克服以往理论的片面性,从而为区域经济实践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区域经济发展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量”包括,如区域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等,从总量指标上能够粗略衡量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但无法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质”,而区域经济是否具有活力,在区际竞争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则依赖于区域经济的“质”。区域经济的“质”主要表现在空间要素、产业要素及区域网络上,空间发展的均衡性、产业结构上的先进性、区域网络的发达性是经济发达区域的典型标志,三大要素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密不可分,共同决定了的区域经济“质”。
空间要素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必然在空间分布上有所体现,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区域内部空间发展均衡,而经济落后区域内部则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围绕空间要素,形成了区域经济开发的三种模式,点极模式、点轴模式和网络模式。 中国大学排名
点极模式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创立的。佩鲁认为,经济空间由若干中心(增长极)所组成,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与所有的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这些中心(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最终影响。点极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一般是通过培育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成为经济增长极,从而带动其他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于落后地区的开发。
点轴模式是以松巴特为代表的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其中心内容是:随着一些增长极的形成,连接这些增长极的交通干线(如公路、铁路、水路等),就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从而吸引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极与极之间最后发展成为经济产业带。后来研究者将交通干线扩展为各类线状基础设施,如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使点轴模式得以大大扩展,成为区域开发的重要依据。点轴模式适于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区域,如交通条件较好,中心城镇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地区。
网络开发模式则是在点轴模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级形态的开发模式。当某一区域形成众多经济增长极,区域内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备,极与极之间联系紧密时,点轴空间交叉扩张,经济产业带形成网络分布,区域经济发展将呈加速态势。网络开发模式适于经济水平发展较高区域。
空间要素要求各区域经济主管部门根据本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推进经济的空间发展,使区域经济由不均衡向均衡发展。
产业要素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搜集整理了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按照时序发展数据进行推断,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一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将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经验性总结揭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后来为钱纳里等众多经济学家所证实。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领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以工业为主,即工业化才是强国之路。很多国家也已经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因此,探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的演替规律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对于我国来说,除了西部少数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而中部和东部一些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甚至有些城市已进入后期阶段,因此探讨工业结构的演进对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研究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同样存在演替的规律,即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原材料工业向组装加工工业转移。劳动力、资金、技术作为工业化的三大推动力量,使工业化进程表现为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发展到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具体一点,在工业化初期,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在工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对于吸收从农业领域分离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减轻了社会矛盾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力。随后,工业结构向重工业转变,原材料工业地位上升,其中如钢铁、石油、化工、煤炭等加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工业化的推动力量,而这些产业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否则难以取得发展。这一时期,资金因素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结构则转向高加工度,技术知识逐步取代资金成为更加重要的因素,社会进入所谓的“知识经济”或“智本经济”时代。
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指区域经济的工业化,不同区域在具体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工业结构的演替规律,不能盲目追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而是要根据本区域的具体条件,制订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并适时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区域网络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体现在区域空间及产业结构上,还必然体现在区域主体的发展上。这里的区域主体主要包括各类企业、研发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部门。
根据最新区域经济的研究成果,区域经济主体的活力主要依赖于区域网络的发达程度。这里所谓的区域网络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内联系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活动的特殊的关系类型。其实,无论是发达区域还是落后区域,区域主体之间必然会发生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易和交流,由此而形成一个区域网络,各个区域的网络差别主要在于发达程度的差异。在落后区域,区域主体之间所形成的网络是低水平的、支离破碎的,区域主体之间由于缺乏信任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众多应该发生的联系而没有发生。而在发达区域则相反,区域主体之间联系紧密,互相信任,信息对称程度较高,因此区域网络畅通无阻,区域网络是高水平的。
高度发达的区域网络,是区域主体活力的源泉。在这样的区域中,每个主体都具有一种开放式的结构,能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具备新陈代谢自我提高的能力。正如一个开放区域的活力要远远高于一个封闭区域,一个开放组织的活力要远远高于一个封闭组织。
高度发达的区域网络必然带来高度的化分工,因此不仅可以降低组织之间的交易费用,还能够降低组织的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用,产生极大的成本节约。区域主体之间,特别是企业之间,基于相互信任,还可以产生多种合作,如资金拆借、原材料采购、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等,从而提高每个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区域网络的建设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被忽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由此而导致的区域经济活力的丧失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衰退屡见不鲜。因此,必须重视区域网络的建设,将区域网络建设作为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基础。目前有不少学者正在进行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而区域网络的建设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第一条路:优先发展区域网络,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在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加大区域空间开发力度,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从而由不均衡发展状态转变为均衡发展状态。
第二条路:优先进行区域空间开发,加大区域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区域空间开发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着力建设区域网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而由不均衡发展状态转变为均衡发展状态。
第三条路:优先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使现有的增长极处于高度发达状态,在此基础上,强化空间开发力度,使各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完善区域网络的建设,提高区域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区域经济走上均衡发展之路。
区域经济发展具体应该遵循哪条道路,决定于区域经济的初始状态及区域社会文化的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条发展之路比较适于工业基础较差区域。由于工业基础差,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开发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优先发展区域网络,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则成为比较现实的选择。浙江温州的成功可以说是这条发展之路的典型代表。温州地区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地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交通不便。历史上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均落后于内地,缺乏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和技术。但温州人历来有经商的传统,信息灵通,并由此形成发达的当地家族、朋友等亲缘网络关系,使得者们在之时能够克服资金借贷、信息封闭的困难。目前的温州已经开始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加大空间开发力度,推进城市化进程,实施产业升级,使地区经济向均衡发展模式转变。
第二条发展之路适于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区域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区域。江苏南部地区(苏南)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发达大中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同时,苏南地区还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目前的苏南地区也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正在大力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网络建设,以提高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该地区再次成为令人瞩目的热点。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第三条发展之路是一条超越发展之路,适用于有一定工业基础的落后区域。这与反梯度推移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开发的顺序,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具备相应的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而不管这个地区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直接引进采用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产业,实行超越发展。在现实中,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利用集聚效应,膨胀中心城市,并推进中心城市快速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然后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向边缘区域扩张。我国各地区所兴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开发区,也同样是利用这个原理。当然,这条路相对于其他两条路来说,困难程度要更大,特别是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水平在初期会加大,所遇到的阻力会更多。
就我国目前区域经济的具体状况来说,大部分区域已经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甚至工业化后期阶段,各地区如果能够仔细分析对本地的具体情况,努力实现区域经济要素协调发展,达到区域经济发展模型中的均衡发展状态,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参考资料:
1.吴郁文.《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侯景新.《落后地区开发通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张辉.区域竞争力的有关理论探讨.中国软科学,2001(8)
4.王辑慈.《创新的空间》.北京出版社,2001
5.张发余.论我国转型时期的区域创新.广西社会科学,2001(2)
6.新望,刘奇洪.苏南、温州、珠江模式之反思.中国国情国力,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