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

2017-09-04 01:15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一、前言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
   一、前言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学者们很早就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从不同角度对形成此现象的机制进行了研究。马歇尔从外部性和规模经济两个角度研究产业集聚,认为中间投入品和劳动力的共享以及知识溢出诱使企业在空间上接近,获得外部经济。并将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Marshall,1890)。Henderson(1997)把外部性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行业内的外部性,即企业层面的外部性导致产业集聚;二是行业间的外部性,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位于同一区位所产生的外部性。Venables(1996)认为有投入产出联系的上下游产业更有可能在空间上集聚,产业间的前向后向联系使得生产上下游产业的企业为节约运输成本和产生规模外部经济而在空间上接近(Ohlin,1957)。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差异学说提出资源禀赋和相对生产率的差异是影响化、地域分工和贸易的主要因素(Krugman,1993)。克鲁格曼(1991a,1993)认为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市场需求相互作用形成了产业的地理集中,强调源市场效应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源泉(Krugman,1991,1993)。
    我国过去20年来制造业不断向沿海地区集中,拉大了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这种区域发展趋势与产业集聚不无密切关系,对区域发展的关注使得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与地区化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胡佛系数、熵指数等方法分析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程度(贺灿飞、谢秀珍,2006;文玫,2004;魏后凯,2002;范剑勇、杨丙见,2002),但是这些方法没有剔除企业规模对产业地理分布的影响,产业集聚的分析仍是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定量描述,没有对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地理集中加以区分(Devereux, Griffith, Helen Simpson,1999)。另一方面,这些研究关注的都是单一产业的空间分布,没有对产业间的空间集聚进行分析。
    事实上,产业的空间集聚不仅是由单个产业内部企业的地理接近,更多的是两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之间企业的地理接近。Ellison和Glaeser(1997),以及Devereux(1999)等人提出了产业间空间集聚程度的测度方法——产业间集聚度(co-agglomeration)。此方法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较为准确地反映两个或数个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程度,有利于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利用产业间集聚度方法,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聚集程度,但是没有对产业间集聚的机制作进一步的分析。不同产业之间企业的地理接近可能缘自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Krugman,1991b;1996),因为具有紧密投入产出关系的产业之间地理接近有利于节约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也可能由于企业拥有共同的产品市场或共同的要素市场。也就是说,地理邻近可能是由关系邻近带来的,也可能是由于规模外部经济所致(王缉慈,2001)。
    本文拟以我国制造业二位产业分类部门为对象,利用产业间集聚度方法,分析我国制造业两产业间的空间集聚程度,并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对于造成产业间空间集聚的原因究竟是投入产出关联还是规模外部经济作进一步分析,以探讨我国制造业产业间空间集聚的机制。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产业间空间集聚度
    Ellison和Glaeser(1997)等人提出产业间空间集聚度可通过r个产业总的地理集中度减去加权后的各产业各自的地理集中度,除以相应权重,可得r个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程度。Devereux等人(1999)对其公式做进一步简化,公式如下:
    
    
    2.产业间投入产出系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分析产业部门属性的两个重要指标。影响力系数是测度某产业最终需求增加对各产业部门产生的生产波及效果相对于全行业平均值强弱程度的指标。感应度系数是测度第i产业受到的需求感应效果相对于全行业平均值的强弱程度。
    
    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效应和辐射大,多为原材料投入比例大的制造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产业多为原材料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一般是易受其他产业影响的中间需求型产业部门,这些产业往往也是对于其他产业发展制约程度高的基础产业,如农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等。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产业,往往是最终需求型产业部门,如轻工业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的是中间需求型制造业,这类产业多为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同时对经济发展制约也大的产业。影响力系数大、感应度系数小的是最终需求型制造业;影响力系数小、感应度系数大的是中间需求型原材料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的是最终需求型产业,也有加工程度低的原材料部门。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市场年鉴1997》、《中国市场年鉴2005》以及《中国投入产出表1997》、《中国投入产出表2002》。《市场年鉴》分别是对1995年和2003年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统计。由于《市场年鉴》采用4位分类法,与《投入产出表》中制造业的分类方法不同,为统一计算,本文将《市场年鉴》的产业分类按照《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分类进行了归总,把若干产品组成一个产品部门,使之与《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分类一致。1995年共有71个制造业,2003年共有69个制造业。本文用《1997年投入产出表》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分别对应于1995年和2003年的《市场年鉴》数据。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三、中国制造业产业间空间集聚分析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间空间集聚度
    1995年71个制造业部门共有2485对两个产业间的组合,空间集聚度值>0的产业占产业总数的94.0%;2003年69个制造业共有2346对两个产业间的组合,空间集聚度值>0的产业占93.8%。1995年产业间集聚度主要分布在0~0.05之间(图1),2003年产业间集聚度主要分布在0~0.1之间(图2)。1995年我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较高的部门组合主要有日用电子器具业—文化办公用机械业(0.228)、玩具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200)、电子计算机—文化办公用机械业(0.198)、电子计算机制造业—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0.197)等;产业间空间集聚度较低的部门组合是炼焦业—文化办公用制造业(-0.023)、制糖业—炼焦业(-0.023)。2003年产业间空间集聚度较高的部门组合是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电子计算机设备业(0.282)、文化办公用机械业-电子计算机整机业(0.267)、玩具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251)等,空间集聚度较低的部门组合是制糖业—炼焦业(-0.026)、制糖业-耐火材料(-0.024)等。
    参考Ellison和Glaese(1997),Devereux(1999)等人的研究,依据产业间集聚度,可以将产业间集聚程度分为低度空间集聚(C(r)<0.02),中度空间集聚(0.02≤C(r)≤0.05)和高度空间集聚(C(r)>0.05)。1995年低度空间集聚的部门组合有830对,占部门组合总数的33.5%,中度空间集聚的部门组合1147对,占46.2%,高度空间集聚的部门组合508对,占20.3%;2003年低度空间集聚的部门组合545对,占部门组合总数23.3%,中度空间集聚的部门组合1801对,占33.3%,高度空间集聚的部门组合1017对,占43.4%。产业间集聚高的部门组合比例上升,低度空间集聚的比例趋于下降,说明我国产业间集聚处于上升阶段(文玫,2004)。由于产业空间集聚的长期变动存在着随时间的“倒U”型变化趋势(Kim,1995),我国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实际上,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辽宁、天津、北京、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份额由1995年的62.6%上升到2003年的72.7%,可见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在向沿海地区进一步集聚。 中国大学排名
    (二)中国制造业近10年产业间空间集聚变化趋势
    
    图1 1995年产业间空间集聚度直方图
    
    图2 2003年产业间空间集聚度直方图
    由于1995年和2003年产业分类不完全一致,为进行年际比较,对两个年份都有的58个产业,共1711对产业组合进行分析。2003年与1995年相比,有55.0%的部门组合的产业间集聚度上升,21.7%的部门组合的产业间集聚度下降,另有23.3%没有显著变化。产业间集聚度上升的部门组合主要有:麻纺织、丝绢纺织及精加工业—文化用品制造业,麻纺织、丝绢纺织及精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下降的部门组合主要有:制糖业-其他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制糖业—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表1)。如果看某一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配对组合的空间集聚度增减,发现与制糖业、炼焦业、炼铁业、铁合金冶炼业等资源型产业配对的部门组合中分别有87.9%、43.1%、24.1%、24.1%的部门组合的空间集聚度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产业间空间集聚度减弱最明显的是制糖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部门组合。我国制糖业1995年主要集中在广东(35.8%)、广西(22.7%)、云南(13.9%),2003年广西成为制糖业的中心,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46.4%,而在广西其他产业的分布较少,这使得制糖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度下降。与其他产业间的空间集聚度呈上升趋势的产业主要有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麻纺织丝绢纺织及精加工业等,多属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工业。与这些产业配对的部门组合中70%以上的空间集聚度呈上升趋势。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4省,而这4省份是我国制造业主要分布区,其制造业占到全国制造业总量的50.2%,使得这些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度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中国制造业产业间空间集聚机制分析
    (一)产业间空间集聚机制类型划分
    为了区分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和规模外部经济两种机制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本文分别以产业间集聚度和投入产出系数为横纵坐标,以它们的平均值为坐标原点,建立分布图(图3和图4)。第一象限指产业间集聚度和投入产出系数都高,1995年和2003年分别有244和275对部门组合位于第一象限。第二象限指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虽然密切,但产业间空间上是分散的,1995年和2003年分别有193对和180对产业落入此象限。第四象限指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不显著,但存在较高的产业间集聚,1995年和2003年分别有244对和763对产业位于该象限。第三象限指产业间集聚度和投入产出系数都低,不在本文分析对象之内。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间空间集聚机制
    1.纵向的投入产出关系
    
    图3 1995年产业间空间集聚度与投入产出系数四象限分布图
    
    图4 2003年产业间空间集聚度与投入产出系数四象限分布图
    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是引起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机制。投入产出关系密切的两个产业的地理接近可以节约运输成本,扩大规模,深化分工,综合利用各种生产资料,提高生产效率。位于第一象限的部门组合的产业间集聚度高,投入产出关系也高,这表明投入产出关系是促使此象限产业间集聚的主要动力机制。1995年由投入产出关系导致产业间集聚高的部门组合主要有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其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2003年主要有麻纺织、丝绢纺织及精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其他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表2)。图5显示位于此象限的部门组合的空间分布有很强的一致性。 大学排名
    
    在第一象限里,其中一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组合1995年有405对,2003年有374对,分别占第一象限部门组合总数的79.4%和72.2%;其中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组合1995年和2003年分别有283对和253对,分别占55.5%和50%;其中一个产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的部门组合占42.9%;一产业影响力系数大于1而另一产业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组合所占比例1995年和2003年分别是44.1%和38.04%;两个产业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的部门组合占65.5%(表3)。两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小的部门组合所占比例很低。这表明,第一象限主要是原材料投入比例高的中间需求型产业之间(影响力系数大)、中间需求型产业和最终需求型产业(感应度系数大)之间形成的部门组合,也就是说,中间需求型产业之间以及中间需求型产业和最终需求型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与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是密切相关的。
    表3 不同象限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所占比重分布表 部门组合比例(%)                        1995年                          2003年
                                    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 第四象限 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 第四象限
一个产业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组合     79.4    40.6     69.6     72.2     36.6     62.0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一个产业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组合     55.5    53.6     27.4     50.0     46.3     21.9
一个产业影响力系数大于1但感应度系数
小于1的部门组合                       36.5    15.6     51.8     37.1     18.6     51.2
一个产业影响力系数小于1但感应度系数
大于1的部门组合                       12.5     28.6     9.6      8.2     28.8      5.9
一个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
大于1的部门组合                       42.9     25.0    17.9     40.9     17.4     15.9
一个产业影响力系数大于1,另一个产业
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组合             44.1     22.9    19.3     38.0     18.9     14.4
两个产业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的部门组合   65.5     15.8    48.4     62.2     13.1     44.9
两个产业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的部门组合   25.1     27.8     7.0     20.8     18.3      4.0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两个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
大于1的部门组合                       14.1      3.8     3.0     13.1      1.1      1.8


    具体来说,影响力系数高的产业主要是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原材料投入比例大的加工制造业。感应度系数大的产业主要是电子元器件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合成材料制造业等原材料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高的部门组合主要有化学纤维制造业-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中间需求型加工制造业(表4)。
    表4 第一象限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的前20位部门组合 名称                      影响力    感应度        名称                  影响力  感应度  产业间空
                           系数      系数                                系数    系数   间集聚度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化学纤维制造业            1.118    1.209  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业      1.026    1.849   O.115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1.208    2.752  金属制品业                    1.090    1.819   0.111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1.208    2.752  塑料制品业                    1.200    2.354   0.108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1.208    2.752  合成材料制造业                1.014    1.863   O.107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        1.044    1.719  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业    1.026    1.849   0.100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1.208    2.752  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165    1.377   0.098
金属制品业                1.090    1.819   塑料制品业                   1.200    2.354   O.095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化学纤维制造业            1.118    1.209  合成材料制造业                1.014    1.863   0.094
金属制品业                1.090    1.819  涂料、颜料、油墨制造业        1.070    1.333   0.091
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165    1.377  塑料制品业                    1.200    2.354   0.115
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165    1.377  金属制品业                    1.090    1.819   0.111
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165    1.377  化学纤维制造业                1.118    1.209   0.108
塑料制品业                1.200    2.354  涂料、颜料、油墨制造业        1.070    1.333   0.107
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165    1.377  涂料、颜料、油墨等制造业      1.070    1.333   0.100
化学纤维制造业            1.118    1.209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            1.044    1.719   0.098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塑料制品业                1.200    2.354  化学纤维制造业                1.118    1.209   0.095
塑料制品业                1.200    2.354  合成材料制造业                1.014    1.863   0.094
合成材料制造业            1.014    1.863  涂料、颜料、油墨制造业        1.070    1.333    0.091
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165    1.377  合成材料制造业                1.014    1.863    O.115
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        1.123    1.936  涂料、颜料、油墨制造业        1.070    1.333   0.111



    
    2.规模外部经济
    位于第四象限的部门组合具有较高的空间集聚,但它们之间没有紧密的投入产出关系。这些部门组合主要有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玩具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玩具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一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等(表5)。在第四象限里,其中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部门组合占此象限部门组合总数的比例1995年为72.6%,2003年为78.1%;其中一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组合比例1995年为69.6%,2003年为62%;其中一个产业的影响力大于1但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部门组合比例1995年和2003年分别是51.8%和51.2%;一产业影响力系数大而另一产业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部门组合比例1995年和2003年分别是19.3%和14.4%。这些数据表明,位于第四象限的部门组合的影响力系数大,而感应度系数低,主要为最终需求型产业。例如,玩具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561,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574,日用电子器制造业0.686,电子计算机制造业0.685,其他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0.634。这些最终需求型产业多为消费品部门,一般具有市场消费地指向。共同的市场消费地,以及地方专门的熟练劳动力市场、公用化设备、技术溢出等,促使这些产业向市场需求大的区域集中,形成规模外部经济,规模外部经济又导致企业向这些区域集中,形成空间集聚的循环因果效应。第四象限产业间集聚度前20位的这些产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北京等市场潜力大、区位条件好的区域(表6),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规模外部经济是促使我国最终需求型产业间空间集聚的主要因素,同时也验证了规模外部经济是导致产业空间集聚的论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资源禀赋
    位于第二象限的部门组合之间有垂直的投入产出关系,但产业间集聚度低,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是导致产业间空间集聚度低的主要原因。投入产出关系密切而产业间集聚度低的这些产业主要有粮油及饲料加工业-其他食品加工制造业、炼铁业-炼钢业、汽车制造业-机械设备修理业等(表7)。其中一产业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部门组合1995年和2003年分别占第二象限部门组合总数的59.4%和63.4%。如炼钢业2003年影响力系数为0.861,炼铁业为0.784,粮油及饲料加工业为0.740,炼焦业为0.639。其中一产业的感应度大于1的部门组合比例1995年是53.6%,2003年是46.3%(表3)。这些产业主要为资源型产业,原材料生产的比重高,受资源分布约束较大,要素流动性差。炼焦业和炼钢业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炼焦业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山东等省,而炼钢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北京、江苏、湖北、河南、辽宁、安徽等省,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差。资源型产业投入产出关系密切而空间集聚度低,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生产力布局与资源分布的空间错位的格局,这种空间错位格局是我国区域发展的历史形成的,改革开放后,外商投资向邻近市场地区的集中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空间错位格局(文玫,2004)。
    五、结论与启示
    (1)以上结果表明,我国两个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比较显著,过去近10年里,产业间集聚度呈上升趋势,产业在空间上向沿海地区进一步集聚。其中,与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工业组成的部门组合的空间集聚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与制糖业、炼焦业、炼铁业等资源型产业组成的部门组合的空间集聚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本文验证了驱使我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的机制主要有两种:纵向的投入产出关系和规模外部经济。不同的产业特性,引起的产业间空间集聚的机制有所不同。纵向的投入产出关系诱发了原料投入比例大的中间需求型产业和最终需求型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规模外部经济则促进了最终需求型产业的空间集聚。
    (3)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关系邻近可以促进地理邻近,与此同时,地理邻近有利于产业间投入产出联系的加强,形成关系邻近与地理邻近之间循环因果关系;本地市场效应促使最终需求型产业的空间集聚与规模外都经济之间的循环累积效应。在这两种循环累积效应作用下,未来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可能会继续加强,从而进一步加剧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发挥产业空间集聚的机制,在内陆地区形成产业集聚的增长点,诱导部分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
    上一篇: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新问题及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