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政府支出与国民经济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

2017-09-09 01:11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我国政府支出与国民经济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 要:建立一个能反映政俯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及居民
  

  摘 要:建立一个能反映政俯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及居民消费的计量经济联立方程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历史模拟和事后预测,进而分析政府支出的变化对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   
  1 引言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为对象,应用现代经济计量学方法,分析探讨1978-2005年期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而由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因而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起到直接的影响而对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则起到间接的影响。
  政府支出规模随经济的增长而扩张。我国的GDP近年来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就2005年而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属于“高增长阶段”。根据“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政府支出规模会以更大比例增长;与此同时,R•A•马斯格雷夫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政府支出的规模逐渐增长。因此,本文想探讨一下在未来的时间里,政府支出的变化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的影响。
  
  2 模型设计
  
  2.1 模型结构
  建立一个能反映农村政府消费支出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投资、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文章共选取了3个内生变量,2个滞后内生变量和1个外生变量。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2 模型的变量说明
  (1)内生变量
  Ct-居民消费;单位:亿元
  I-社会投资支出;单位:亿元
  Y-国内生产总值
  (2)外生变量
  G-政府消费支出;单位:亿元
  (3 )滞后内生变量
   Y(-1)国内生产总值上一年的值;单位:亿元
  Y(-2)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的值;单位:亿元
  2.3 模型结构方程式
  Ct=a+b* Y(-1)+ U1(1)
  I=c+d* Y(-1)+e* Y(-2)+U2(2)
  Y=Ct+I+G(3)
  方程(1)反映的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与上年度的国内生产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2)反映了社会投资与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3)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社会投资、政府消费相关。
  
  3 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
  
  3.1 数据来源
  本模型参数估计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1~2005年。数据处理与模型计算采用的是Excel2003和Eviews3.1软件。

   

  3.3 模型检验
  本模型估计出来的参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与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符;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本模型各方程均能通过F检验,所以模型具有显著性;各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94,表明模型的可信度较高;估计参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基本能够通过t检验,参数具有显著性。上述结论表明,本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在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上均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 历史模拟和事后预测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4.1 历史模拟
  为了检验模型用于模拟分析的可靠性,本文运用上述模型对样本期数据进行模拟,并进行事后预测,通过计算内生变量1991~2005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来考察模型的预测能力。计算结果见表2。
    上一篇:中国经济学目标、困境与趋势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