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启动居民消费需求 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2017-09-11 02:44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启动居民消费需求 拉动我国经济增长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十一五”期间扩大消费需求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提
     摘 要:“十一五”期间扩大消费需求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从制度变迁的视角进行分析,提出居民收入减少或不确定、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消费支出预期降低、居民储蓄倾向的提高四个因素影响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需求;制度变迁;经济增长
  
  1 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1.1 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更优、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本文特指经济制度的变迁,是一种经济制度代替另一种经济制度的过程,或者说一种经济制度被另一种经济制度所取代的过程,具体指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2 制度变迁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制度因素是被忽视并被排除在分析范围之外的,要么将制度视为已知的、既定的因素,要么将制度作为“外生变量”,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变化去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情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North)在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制度变迁是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其他因素,正如诺思所说的那样:“制度在社会中起着更为根本的作用,它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这种经济双重转轨的复杂性决定了制度变迁的艰难性和渐进性。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制度变迁的总体思路是正确的,制度变迁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目前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便是例证。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 。笔者在此仅从制度变迁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视角谈谈自己的观点。我国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居民的消费规模和消费质量得以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家庭的消费增幅缓慢,居民的消费行为也相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变迁因素使得一些居民收入减少或不确定,影响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
  随着制度变迁的不断推进,我国进一步加大各项事业的改革力度,但这些改革措施仍存在不完善之处,比如说包括下岗失业等在内的诸种改革成本相当一部分由承担,一些居民收入增幅连续几年下降。尽管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居民收入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国企改革、企业破产等一系列因素也造成居民下岗不断增加,部分居民的收入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这些问题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于1957年提出了“持久收入假定”的消费函数模式。他认为只有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之间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Cp=kYp,其中Cp为持久消费,Yp为持久收入,k为常数。根据持久收入假定,消费者只有有了稳定的、长期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现期消费支出才可能超过其现期收入,也就是消费者能够或者可以超前消费。由于部分居民考虑到收入的减少和收入来源的不确定性,居民的消费更加谨慎,即期消费也呈下降趋势。通过图1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平均消费倾向呈不断下降趋势。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2)制度变迁因素使得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居民消费需求。
  制度变迁的过程导致了居民收入分配方式与收入分布结构发生变化。总体而言,这种收入分配体制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然而,与此同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扩大,这意味着不同人群受益于经济发展的程度存在差异,而且一部分人群并没有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这表明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各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尤其是收入调节及再分配机制的缺乏,使得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变得越来越严重。从我国当前实践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基尼系数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1978年我国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33,这说明我国当时属于收入差距比较小的国家;199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6,在200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就越过0.4的国际警戒线, 2005年上升到0.496(见图2)。从图2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②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调查,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2.36∶1,1985年为1.72∶1,1999年为2.65∶1;从这三个比值上可以看出,1978年至199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又扩大的趋势。③从地区收入差距来看,1980年东部地区职工的收入要低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收入水平最低。大约到1989年前后,东西部地区的职工收入基本持平。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收入差距逐渐拉开,到1997年东西部地区的职工收入比达到1.4∶1;农村收入差距则从1980年的1.46∶1扩大到1997年的2.5∶1。④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从2000年到2004年,收入最高的行业与收入最低的行业的平均工资差距扩大了1.6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到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到10倍之间。
    上一篇: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探讨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