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女性劳动力就业:特征、问题与措施
2017-09-14 01:00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浅论女性劳动力就业:特征、问题与措施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关键词〕 女性劳动,特征,问题,措施 〔摘要〕 女性在
〔关键词〕 女性劳动,特征,问题,措施
〔摘要〕 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的歧视,有其客观性。从劳动力参与的生命周期看,女性劳动参与率呈M型;家庭中男性户主,对妻子有很大的影响;男女劳动效率也存在差异。而男女性别差异、女性所承担的生养责任、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等现实,使中国女性在经济转轨中面对市场的冲击更大。促进女性的公平,可以通过法律保证市场公平竞争,使女性有公平的机会;健全女性社会保障,提高女性的生活水平;鼓励各种方式,使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加强企业及社会公众平等教育。
女性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她们承担着生儿育女的主要责任,为整个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她们却面临着种种困扰。当未婚女性踏入职场时,往往面临着歧视;当女性选择生育时,往往面临着“生了孩子,丢了位子”的难题;当女性55岁时,又面临着比男性提前退休的忧虑。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从成本—效益出发,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在选择女员工时犹犹豫豫,这样做又无可厚非。女性劳动力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在中国目前的状况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怎样协调女性公平和企业追求利润的矛盾呢?本文尝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给予分析。
一、女性劳动力特征
与男性劳动力相比较,女性劳动力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女性劳动力的呈“M形”。因为女性需要在家庭内承担生育和抚养孩子的职责,所以女性劳动力的比较特殊。从劳动力参与的生命周期看,女性劳动力呈“M形”。在女性的生命周期中,15~20岁年龄阶段,劳动力上升,形成第一个峰顶;20岁以后,由于结婚生育退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下降,形成一个峰谷;大约在35岁左右,劳动力形成第二个峰顶;50岁以后,劳动力下降。女性劳动力在生命周期内的劳动供给曲线,在年轻和中年以后分别出现两个峰值,这种现象被称为女性“M形”或者“双头”。
中国大学排名
(二)女性婚后的劳动取决于家庭整体效用最大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既是消费单位,又是生产单位。这样,女性婚后作为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其劳动决策既受其他家庭成员的制约,又影响着其他家庭成员的决策行为。假定家庭中男性(主要指丈夫)已经,家庭中的女性(主要指妻子)是否,是以能否得到家庭整体效用最大化为决策原则的。如果妻子因带来的效用小于闲暇的效用,妻子会选择不,因为妻子选择获得的收入,还不能补偿因失去相应的闲暇而降低的效用,于是家庭的整体效用损失,所以妻子会选择不;如果妻子因带来的效用大于闲暇的效用,妻子就会选择,因为妻子选择获得收入,由此增加的家庭效用大于因而相应减少闲暇而减少的效用,家庭的整体效用增加,所以妻子会选择。由于社会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其他制度因素的影响,谁去、谁去承担家务,由后预期能得到的工资率和家务劳动的效率决定。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角度看,一般地,女性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强于收入效应,所以婚后女性相对偏重于家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家用电器的普及、女性独立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女性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逐渐减弱,收入效应逐渐增加。
(三)女性带来的双重角色冲突。客观上讲,由于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从生理和社会两个方面来看。男女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是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社会方面的差异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是在社会制度及社会化过程中建立、传递和巩固的,是可以改变的。
现代社会的女性因妇女解放而走出家庭去,在单位和家庭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承担着家庭和单位的双重责任。女性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的同时,也饱受了双重角色冲突之苦,尤其是已婚职业妇女在精力、时间、情感、体力等方面不堪重负,很多职业女性在面临事业和家庭矛盾时,往往难以抉择。“上海市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时,56%的女性不知如何选择,26.7%的女性选择牺牲事业,13.8%的女性选择牺牲家庭,62.5%的女性希望能兼顾事业与家庭。这意味着女性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及由此而可能存在着劳动效率的波动。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未婚女性员工入职后,过不了多久就会恋爱,恋爱了不久结婚,结婚了不久怀孕,怀孕了又要休产假,产假完了上班又会担心家里的孩子等等,一直要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女员工的心才能稍安定一些,这个过程几乎需要三五年时间。看起来男性与女性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似乎确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