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
2017-09-17 03:46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 要] 本文认为大都市经济圈是以大城市为中心,实现区域经济一体
[摘 要] 本文认为大都市经济圈是以大城市为中心,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同城化”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战略。因此,同城化是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性起步阶段,是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的前提和保障,同城化还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
[关键词] 大都市经济圈;同城化;辽宁中部城市群;沈抚铁本同城化
一、国内外大都市经济圈的理论与实践
1.国外大都市经济圈相关理论回顾
关于大都市经济圈,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概念。人们往往联想到大都市带、城市群、城市带、都市连绵区等概念。一般认为,大都市经济圈是由核心城市及其周边腹地组成的、内部合理分工又有机联系的、高度一体化的城市地域。最早注意到该现象并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42年,他在美国东北部考察时, 发现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许多大城市发展迅速,并不断向外围地区扩展延伸。1957 年,他故地重游时, 以往相间布局的大城市已经聚合成一个更大范围的城市地域。为形象地描述这一特殊的地域空间组织,戈特曼借用古希腊传说中的“Megalopolis”来命名这个巨型的城市群体。
日本对都市圈的研究最为深入。1951 年,木内信藏在对日本城市发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地带学说”,成为日本都市圈研究的开端。最初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由单个中心城市及其周围腹地所构成的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地域,如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等。其研究核心思想被应用到日本政府1960 年提出的“大都市圈”概念之中。“大都市圈”由若干个都市圈构成,并且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规模在100 万人以上且邻近有5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不低于本身人口的15 % ,都市圈之间的货物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量的25 % 。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987 年,加拿者麦吉(MeGee T G) 在东南亚国家进行考察时,发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核心区域出现类似西方大都市带的新型城市空间结构,他先后提出“Desakota”和“MegaurbanRegion”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另外,在1988 年美国夏威夷召开的以麦吉的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上,各国学者根据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与都市圈近似的概念, 如扩展大都市区( Extended Metropolitan , EM) 、分散大都市区( Dis-persed Metropolis , DM) 、都市连绵区(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 MIR) 等。不过, 目前国际上谈及都市圈, Metropolitan 一词更为常用。
2.国内大都市经济圈相关理论探讨
1983 年,于洪俊等人在《城市地理概论》一书中首次以“巨大都市带”的译名介绍了戈特曼的思想, 此后关于都市圈的研究才逐步开展起来。1986 年,周一星提出与Megalopolis 对应的中国概念——都市连绵区,即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其后, 姚士谋等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提出城市群的概念,并将其内涵表述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二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在此基础上,陈立人等对城市群体演进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指出城市密集带与大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体向高级化发展的二个不同阶段,并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处于这二个阶段的过渡时期,尚属准都市连绵区,最终将迈向大都市连绵区阶段。宗传宏认为大都市圈和大都市带是二个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大都市圈是单个特大城市集聚作用的结果,大都市带则是若干个大都市圈相互扩散、对接、重叠、整合作用的结果。徐琴认为城市带主要强调城市密度及空间组合,可以由若干中小城市组合而成,并不一定有特别突出的中心城市,可视作都市圈发展的早期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内都市圈研究进一步走向微观与实证,“一小时经济圈”的概念浮出水面,即在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条件下,从中心城市到外围地1小时车程、100 km 左右地理半径的地域范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西安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兰州大城市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