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直补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解决
2017-09-19 04:42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直补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解决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粮食直补政策实施的效果并非令人满意,国家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粮食直补政策实施的效果并非令人满意,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种粮积极性并未因为粮食直补政策而有实质性的提高。本文分析了现阶段粮食直补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农村系统性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新形势 粮食直补 建议
农业是风险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更是基础,是确保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粮食供给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04年起我国实施了粮食直补政策,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对农业和农民进行资金补贴。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仅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政策的调整,而且关系着农民的利益与农村的长远发展。因此,对于粮食直补政策效果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甘肃三县粮食直补政策效果评估调查结果
自2004年我国实施粮食直补政策以来,其一直备受政府与农民的强烈关注。为了评估粮食直补政策的效果,2008年8月笔者在甘肃省金塔、秦安、陇西三县进行了调研。粮食直补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因此,从逻辑上说,从粮食直补政策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方面探究其效果,是一种首选的思路。然而,现实当中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如自然灾害、科技水平、城镇化与生产工具等等,无法简单地说粮食增产就是粮食直补政策的功效,很难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粮食直补政策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分离出来。于是本文采取群众的满意度、粮食直补资金的用途、农村种粮土地面积、粮食直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其它问题四个指标,对其效果进行间接评估,结果发现粮食直补政策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差距甚远。其调查结果主要如下: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一)群众的整体满意度不高且意见不一
粮食直补政策实施以来,广大农民得到了直接的实惠。但通过调查发现,人们对粮食直补政策并非完全满意。据调查数据统计,县级干部和乡干部对粮食直补政策的满意度分别为53.5%和35%,村干部和农民的满意度为78%和88%,整体满意度为63.6%。通过不同群体对粮食直补政策满意度的对比显示,县、乡干部和村干部、农民对粮食直补政策的满意度迥然不同,对于是否继续执行粮食直补政策意见不一(见表1)。大多乡干部和县级干部希望“取消”粮食直补政策,“转移”粮食直补资金到农村基础建设中去。
(二)粮食直补资金无法切实用于粮食生产
粮食直补资金是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载体,只有把粮食直补资金用于粮食生产,粮食直补政策才能发挥作用。而据甘肃三县的调查显示,只有16%左右的农民把粮食直补资金用于农业生产(见表2),因此,粮食直补资金无法真正用于粮食生产,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三)粮食直补政策没有稳定、增加农民种粮土地面积
从土地种植面积的角度分析粮食直补政策效果,主要看近年来农村土地种植面积是否稳定或有所增加。在每个县随机选择一个村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分析中,笔者发现农民种植的总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民弃荒现象严重,粮食直补资金在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微不足道,其微弱作用完全被城市化带动农民离乡进城的冲击力完全消解(详见表3)。
(四)粮食直补资金发放标准低且发放困难
粮食直补政策实施以来,广大基层干部与农民都认为其发放标准太低,有83%以上的农民认为发放给自家的粮食直补资金的数额远远低于农资产品涨价数额,建议提高补贴水平。在三县的调查中,乡镇政府主要按照农村人口数量发放粮食直补资金,但现在很多农民不种地而进城打工,甚至举家在外多年不归,土地荒芜,但粮食直补资金却照常发放,造成部分群众的“怨言”与“不公平感”。如要采取按实际种粮面积发放资金,则会受到“黑地”与统计繁重的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