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观察图1,1997年以后,消费增长率的走势明显趋于稳定。消费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最低和最高点的差异),1978~1991年为24.8个百分点;1992~1996年为6.2个百分点;1997~2001年为2.04个百分点。呈现不断减小的态势。
(二)消费结构变化速度加快
1978~199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0.3个百分点,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0.85个百分点;1992~1996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0.33个百分点;1997~200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1.83个百分点。消费支出中通讯的比重,1992~1997年城镇居民年均提高0.5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年均提高0.29个百分点;1998~2001年城镇居民年均提高0.7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年均提高0.75个百分点。居民用于买房和建房的支出在国民核算中作为投资统计,因此住房支出的增长在消费结构中没有表现出来。随着住房货币化改革,近年来住房支出增长也是非常快的。房地产投资增长率1998年以后从一位数提高到两位数,2000年以后持续保持在20%以上。住、行开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同时,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也提高较快。消费结构进入新的快速变化时期。
表1 1992~2001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年份食品衣着
年份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与服务
1992 52.86 14.08 8.42 2.48 2.64 8.82 5.96 4.74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表2: 1992-2001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年份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与服务
1992 57.55 7.97 5.56 3.66 1.86 6.64 15.92 0.84
1993 58.06 7.19 5.8 3.53 2.26 7.59 13.88 1.7
1994 58.86 6.92 5.45 3.15 2.36 7.39 14 1.87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995 58.62 6.85 5.23 3.24 2.58 7.81 13.91 1.76
1996 56.33 7.24 5.36 3.71 2.99 8.43 13.93 2.02
1997 55.05 6.77 5.28 3.86 3.33 9.16 14.42 2.12
1998 53.42 6.2 5.15 4.28 3.82 10.02 15.07 2.04
1999 52.56 5.83 5.22 4.44 4.36 10.67 14.75 2.17
2000 49.12 5.75 4.52 5.24 5.58 11.18 15.47 3.14
2001 47.71 5.67 4.42 5.55 6.32 11.06 15.97 3.3
注:根据历年统计年鉴编制。
(三)最终消费率提高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1990~1997年,最终消费率从62%降低到58.2%。1998~2001年这一态势出现了转变,最终消费率从58.7%提高到59.8%(之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呈提高态势)。这意味着GDP使用中消费的比重提高,投资的比重降低,经济增长对消费的依赖度提高了(消费在GDP中比重变化的情况,参见表5和图5)。
二、消费活动的因素
(一)我国消费增长的两个阶段和影响因素的变化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从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理论出发,消费与储蓄倾向、财富效应也有密切联系。此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消费增长与价格波动也有一定关系。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对1978~2001年的消费和与之相关的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以下回归方程:
方程1:1978~2001年现价最终消费额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图2 1978~1995年GDP增长率的轨迹
图3 1979~1995年进口增长率的轨迹
当生产与供给能够充分满足消费需求时,如前面指出的,消费成为决定生产和供给的主导方面。此时,决定消费变化的主要是收入、预期和财富效应。1998~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性提高了。与1992~1997年比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幅度为3.5个百分点,降低了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幅度为2.2个百分点,降低了2.2个百分点(参见表3和图4)。居民储蓄存款则持续增长(参见表4和图5)。与此同时,随着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些方面对居民支出预期的不利影响逐步减弱;而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则改善了居民收入方面的预期。居民预期逐步趋于正常。在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消费增长的稳定性必然提高。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图4 1992~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轨迹
表4 1992~2001年的城乡人均储蓄存款额
图5 城乡人均储蓄存款(可比价,元)
2.居民收入和家庭财富持续增长,基本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使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
消费结构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这也是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原来的消费水平比较低,改革开放以后很长时间内,消费的扩大主要集中在基本消费①领域,而且还受到生产和供给能力的约束。这就使消费结构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受供给情况的限制,还出现了一些反复的波动,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出现过下降以后重新提高的情况。在收入持续增长、生产和供给能力持续扩大的基础上,城镇居民在90年代中期,农村居民在90年代末期基本消费需求总体上得到满足。城镇居民粮食、猪牛羊肉的消费量减少,家禽和水产品的消费量增加,特别是在外就餐的支出增长很快;消费支出中衣着的比重则不断降低。农村居民粮食消费量下降,肉、禽、蛋和水产品的消费量增加,衣着的支出比重不断降低。在这一基础上,一方面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储蓄水平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城镇居民户均财产达到22.5万元,其中资产达7.98万元);另一方面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包括住房制度改革、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开展消费信贷、延长假日等),供给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针对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与国际市场接轨程度提高,价格水平较低等);这就将居民推入了改善住、行、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生活,具有更高价位的商品和服务消费领域。这一变化必然导致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应该注意到,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总量的扩大是相互影响的,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也推动了消费的较高水平增长。
3.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是最终消费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供给约束的解除,标志着生产和消费关系的重大改变,即从生产和供给约束消费,转变为消费约束生产和供给。这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从粗放转为集约,从数量型转为质量效益型。在前一个时期,供给对消费形成了强制性约束,相应提高了储蓄和积累的比重。供不应求引起价格水平不断提高,加之高储蓄和高积累,支持了投资和经济的高增长。这些在GDP使用中就表现为投资率提高,最终消费率降低。在消费约束生产和供给的情况下,一方面消费品和服务供应充裕,质量不断改善提高,价格低廉,必然促进消费更快增长;另一方面,价格走低,市场竞争激烈,对生产投资活动会形成一定的抑制,资金剩余和利率下降,对储蓄和积累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GDP使用中就表现为最终消费率提高,投资率降低。
生产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环节,形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消费约束的情况下,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从市场终端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对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无疑非常重要。但最终消费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必须符合特定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决定。各国工业化的经验表明,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结构变得更加“迂回”了。在总需求中,中间需求的比重提高;在中间需求中,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比重下降,制成品需求比重提高。因此投资率是决定一国工业化速度的决定性因素①。目前我国社会资金和资源存在一定剩余,劳动力供给充裕,市场空间广阔,因
此,在积极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加快解决阻碍企业自主投资增长的体制,提高消费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社会资金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的积累和消费比例。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表5 1978~2001年消费在GDP中比重变化情况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GDP中居民消费比率% 48.6 49.0 50.7 53.3 53.1 52.8 51.3 50.1 49.8 50.6 51.4 51.2
消费品零售总额/GDP % 43.0 44.6 47.4 48.3 48.5 48.0 47.1 48.0 48.5 48.7 49.8 47.9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GDP中居民消费比率% 51.2 49.9 48.7 44.6 45.2 46.9 48.1 48.4 48.6 48.9 49.3 47.6
消费品零售总额/GDP % 44.7 43.6 41.3 36.0 34.8 35.3 36.5 36.7 37.2 37.9 38.2 39.2
以上分析,近年来我国消费活动特点变化主要是由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改变,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生产和供给约束解除,在收入持续增长和家庭财产规模扩大的基础上,我国消费活动进入加快升级过程,并推动消费总量持续较高增长。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要继续改善消费的诸相关条件,积极鼓励消费;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解决抑制投资增长和效益质量提高的体制问题,改善消费对生产投资的带动作用。
三、经济政策对近年消费活动的影响度分析
前面分析表明,现阶段影响我国消费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收入、财富效应(储蓄额、股票市值的变化)、居民预期(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此外供给方面的因素,包括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消费环境、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对消费活动也有影响,但与生产和供给约束时期比较,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分析扩大内需政策对消费活动的影响,主要应从分析政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入手。
1999年开始,加大了财政支持居民收入增长的力度。当年7月1日起,确定将国有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水平、失业保险金水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30%;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一次性补发1999年6月底前拖欠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统筹项目内的养老金;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标准。2000年6月份,劳动和保障部提出企业收入分配实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人员工资激励机制、职工持股分配工资和集体协商制等6种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内部的分配机制。2001年,再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工资,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此外,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清理整顿涉及农民、企业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管理,全面整顿住房建设收费。清理整顿电价、农民建房收费、农村中小学收费、结婚登记和计划生育管理收费;取消对一批外来务工人员的收费项目,包括暂住费、暂住(流动)人口管理费、计划生育管理费、城市增容费、劳动力调节费、外地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服务费、外地建筑企业管理费等多种收费项目。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的调整,也带动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工资水平的相应提高,对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城市三条保障线(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失业保险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费)水平,清理各种收费项目,对城市低收入居民、农民的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居民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收入增长与政策支持的联系,使用月度经济指标分别对1994~1998年和1999~2002年两个时段的居民收入增长与财政支出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比较两个方程,可以发现1999年以后财政支出增长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增强了。
方程4:1994~1998年居民收入增长(月度数据回归)
LOG(LGZXZC)=0.7019×LOG(LCZZC)+3.2064
(18.102) (10.4440)
AdjustedR-squared:0.8284 F-statistic:324.3676Durbin-Watsonstat:1.9696
方程5:1999~2002年居民收入增长(月度数据回归)
LOG(LGZXZC)=0.7278×LOG(LCZZC)+2.9191+〔AR(1)=0.6498〕
(49.6124) (22.6054)
AdjustedR-squared:0.9849 F-statistic:1375.157Durbin-Watsonstat:2.1440
上面方程中,LGZXZC代表银行工资性现金支出,在月度指标中近似代表居民收入(基本是城镇居民收入);LCZZC代表财政支出,其中包括了增加居民收入的有关支出。两个方程都通过了必要的统计检验。从方程的回归系数比较看,1999~2002年期间财政政策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增强了。
与收入政策具有相似效果的措施还有消费信贷。1999年2月,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开展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允许所有商业银行开办所有消费信贷业务。当年末,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住房贷款余额已达1100亿元。经过试点,助学贷款已扩大到所有商业银行。到2001年末,住房贷款余额已达到5598亿元;汽车消费信贷余额达到436亿元;助学贷款余额达到32亿元。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重由1997年的不足0.3%提高到6%。消费信贷的,对于住房和汽车消费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逐步改善对居民消费预期产生了积极影响
图1的曲线表明,199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比价增长率从上年的13.24%陡然降低到9.32%。虽然有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的影响,但也有预期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城市困难企业增加较快,企业倒闭和职工下岗分流力度加大。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转入低谷,由于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变,务农收入增长缓慢。这些情况对居民的收入预期必然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城市福利经济的模式加快转变,居民对未来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支出前景存在种种担忧,这些对居民的支出预期也必然产生负面影响。预期因素是此时消费增幅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对照,1998年以后着力推进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住房制度改革等则对居民预期产生了不断增强的正面影响,是消费增幅逐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1998年5月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会议,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两个确保)发放起步,开始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1998~2002年6月份,全国国有企业累计下岗职工2600多万人,90%以上进入了再服务中心,能够按时领取生活费,并由中心代缴社会保险费。同一时期,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年均增加150万人,总数达到了3100多万人(2002年6月末),共发放基本养老金8296亿元,补发欠帐215亿元。1998~2001年,中央财政对老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两个确保资金给予了1286亿元的专项补助。在这一基础上,失业保险加快建立,覆盖范围已经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2001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03亿,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由1998年底的58万人增加到312万人。1999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开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2年,全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这一制度,享受低保的人数达到1930万。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养老保险制度。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和程序;将铁道、电力、邮电、石油等11个行业的养老保险统筹移交地方,实行属地化管理,理顺了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增强了省级统筹的功能;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实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到2002年6月末,社会化发放率已经达到99.2%。建立基本养老金调节机制,1998~2001年,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月均养老金水平从413元提高到579元。1998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到2002年6月末,覆盖人数已经达到7920万。在以上的基础上,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根据这一目标制定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并选择辽宁省进行试点,目前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方面直接增加了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居民的预期,对支持消费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住房制度改革在1998年以后加快了步伐,目前大多数城镇居民都购买了住房,福利分房制度已基本结束。住房货币化进程一方面加快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带动了房地产业、建材产业、以及与居住环境相关的各类消费行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也稳定了居民的支出预期,促进了居民即期消费的活跃。
-
(12.9142) (2.8071)
0.03289×XXFPLS(-3)-18.7565-0.0436×T
(-0.2735) (-2.5583) (-2.7017)
AdjustedR-squared:0.7584 F-statistic:46.5322Durbin-Watsonstat:1.9193
方程7:1999~2002年的消费品零售总额
LOG(LXFPLS)=1.1239×LOG(LGZXZC)+0.9996×LOG(JMCKSUM(-1))
(74.9980) (2.6517)
+0.01702×XXFPLS(-3)-11.2766-0.0056×T
(1.6529) (-2.8702) (-1.7508)
AdjustedR-squared:0.9933 F-statistic:1450.496Durbin-Watsonstat:2.0567
上面方程中,LXFPLS代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LG?ZXZC代表银行的工资性现金支出,JMCKSUM代表储蓄存款余额,XXFPLS代表消费政策变量。比较方程6和方程7,可以发现,消费政策变量在1994~1998年不能够对消费增长进行解释,T检验值很低,通不过计量检验。1999~2002年则能够对消费增长进行解释,T检验值明显提高,通过了计量检验。从方程7给出的数量关系,1999~2002年期间,政策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直接影响为0.24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政策对收入、储蓄等 中国大学排名
变量的影响,则政策对消费增长率的影响度将更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比价增长率从1997年的9.32%到2001年的10.97%,提高了1.65个百分点,其中政策支持的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未来消费活动的发展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当前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是收入、预期、储蓄水平、政策等因素。从当前情况看,2002年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提高较大,农民收入增幅大体保持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总体看提高了。储蓄水平也提高较快。由于宏观经济稳步向好,居民预期将继续改善。支持消费的各项政策力度继续增强。特别是目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新的消费热点开始启动。综合这些情况,预计未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活动将进一步活跃,消费增长率将稳步提高。针对这一形势,政策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继续保持对中低收入居民的支持力度。随着经济增长和财税增长,大体同步地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和城镇三条保障线的水平。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巩固两个确保,加强三条保障线的衔接,按照产业升级的,认真作好下岗失业人员再。认真城镇社会保障试点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加快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疏通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渠道,继续清理限制农民外出打工的法规和条例,规范城市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格市场进入的管理,完善各项政策法规,继续清理不利于消费的政策规定,改善消费环境。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消费信用。推行信用卡结算方式,建立消费者信用记录,扩大和规范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