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扩大内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2017-09-29 06:39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扩大内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 扩大内需, 积极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  摘
   关键词: 扩大内需, 积极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 


摘要:2002年,在世界不景气的的情况下,经济仍然保持了8%的增长率。扩大内需政策功不可没。从1997年起,国家在通货紧缩的威胁下,果断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经过几年的贯彻执行,如今扩大内需已不再是简单的增加投资和消费,它已经延伸至结构调整、改革、增加、改善人民生活、可持续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1997年,东南亚发生危机,中国出口额出现大幅下降,投资也出现一定的下滑趋势。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出口已雄风不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必须由消费来提供了。中国经济刚走出通货膨胀的困境,却又走进了通货紧缩的阴影。


    如何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如何解决内需不足的,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围绕这一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前提出发,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其中,“中国的紧缩问题相当严重,政府应以解决紧缩问题为主。”应该比较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政府确实也将扩大内需,防止紧缩作为了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从1997年起,国家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将其定为今后政府的重点。


    本次寒假,我将扩大内需政策作为自己的对象。在假期即将结束时,将我的一些观点撰写成文,对扩大内需政策作一些浅显的,姑且当作。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观点、分析过程必将显得稚嫩,还望各位老师能够加以批评指导。


    首先,我们先明确何谓内需,何谓扩大内需。“内需”, 顾名思义就是指国内需求。“需求”,按照经典的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就是指在某个时期内,在某种经济条件下,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任何厂商进行生产都必须根据预期人们的需求来定。因而需求可以对生产产生重大的,一旦需求萎缩必然导致产出的减少,从而影响各产业的发展。需求的减少又会使产出显得相对过剩,供过于求导致物价水平持续走低,这又会使居民产生物价还会降低的错误预期,这种预期的存在必然使消费水平继续下滑,需求不足。如此循环往复,经济必然陷入困境。很不幸,在1997年以后,中国就存在这种现象。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从1995年的114.8下降到了1999年的97.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从1995年的117.1下降到了1999年的98.6,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更是从1995年的119.9下降到了1999年的87.8。虽然国家统计局没有2000年后的统计数据,但从各大媒体的报导中可以得知,物价指数还有下降的趋势。只是个别年份或个别季度出现上扬。所以中国存在紧缩现象从数字上看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跳出这一循环,扩大内需就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在具体论述扩大内需政策之前,我有必要对需求作进一步的解释和限定。需求指的是有效需求。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令D为雇主们预期由雇佣人数N所获之收益,D与N的关系即为D=f(N),这就是总需求函数。当D在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时,其值就称为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则贯穿于凯恩斯经济理论始终,是其理论核心。我国经济就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另外,扩大内需之“需求”不单指居民的消费需求,还应包括厂商的投资需求,政府的购买支出需求等。


下面我将具体分析扩大内需政策。


一, 中国的经济状况必须扩大内需。


    在文章的开头我已经写到,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在投资和出口下降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已成为中国经济能否保持较快增长的关键。内需不足是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全国的物价指数持续下降,压力加大,都与内需不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特别是最近几年来,人们的形势一直不容乐观。根据菲利蒲斯曲线,率和通货膨胀率存在着反方向的关系。要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牺牲一定的率,也就是说就通货膨胀的存在对来说是有利的,而紧缩的存在则会使率偏低。目前中国就存在这种现象。


二, 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国要扩大内需,主要是依靠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来实现的。中国是人口大国,其国内市场应该是相当大的。然而这么大的市场却因居民消费水平低而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国并不是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国家,居民的收入大部分用于银行储蓄,而不是用于消费。据银行统计,目前中国的储蓄水平有八万亿之巨。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已多次降低利率,但总体上的储蓄却不降反升。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02年3月末,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为7.9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长幅度比上年升了0.5个百分点。1—3月储蓄存款累计增加了5051亿元,同比增加900亿元。大批的收入用于储蓄必然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对扩大内需形成了制约。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居民偏好于储蓄?难道这是中国人天生的品质?当然不是。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我认为造成目前中国居民偏好储蓄,居民存款余额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一是收入分配的问题,即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银行的储蓄结构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在中国的八万亿储蓄中农民存款只占小部分(1998年这一比例大约为22%)另外金融部门的统计,1998年的城镇居民储蓄中约有1.8万亿分散在80%的储户手上。这种储蓄结构很明显是由收入分配问题引起的。所以说收入差距的扩大严重制约着居民消费,影响了内需的进一步扩大。从经济理论上讲,按照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和储蓄是收入的函数,且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这样收入越高的阶层储蓄率越高,也就是说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储蓄率就越高。因此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储蓄率将提高,这就导致消费率的降低,有效需求的减少将制约整个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也抑制了投资需求。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逐渐下降,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加,而消费需求不足又制约了投资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有效需求或总需求的不足。总而言之,导致储蓄居高不下,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少数人收入高,多数人收入低。在这方面我国的形势不容乐观。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2002年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7万亿元,占总人口比重20%的高收入者拥有其中的大部分。中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因此要实现扩大内需,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造成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配套改革相对滞后,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支出较高,信心不足。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改革的振痛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近几年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攻坚阶段。各项改革政策相继出台。原来由政府和国有向城镇居民提供的、住房、医疗、养老、子女等保障相继转变为由居民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与费用,影响居民未来生活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由于预期支出增加,即期消费必然减少。增加储蓄成为大多数居民的必然选择。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在居民储蓄用途中子女教育、看病就医、养老、购买住房等四项用途共占66.5%。如何解决居民预期支出增加的问题,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也是扩大内需政策的面临的一大难题。三, 实施扩大内需,政府的政策选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要扩大内需,政府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政策加以实现。从经济上看。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无非是用两种。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就实施紧缩性政策,即财政上减少政府支出,同时减少货币供应量。治理通货紧缩就刚好相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和货币供给量。


    我国面临的是紧缩,因而从1998年开始,政府就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政府增加支出和减税。由于我国的国情减税效果不会明显,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指增支。货币政策主要指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我国实施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已从1998年延续至今。据国研网发布的《2003年货币政策展望》中透露,2003年我国仍将实施这一政策,但从货币供给目标看,2003年货币供给计划增速略高于2002年。因而稳中趋松将是2003年货币政策的主要基调。


四, 我国为扩大内需,所采取的具体政策、方针及其效果的评析。


    (1) 增加政府的财政开支。
    增加政府支出主要是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赤字。增加公共事业性开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来实现的。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1998年的财政赤字为922.23亿元,比1997年增加了339.81亿元。1999年的财政赤字为1743.59亿元,比1998年增加了821.36亿元。赤字增加的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另外从1998年到2002年五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建设,从而促进了投资的增长。同样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在国家财政主要开支项目中,基本建设支出1997年为1019.50,1998年上升为1387.74,1999年为2116.57,增幅也是相当大的。增加财政开支,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家的经济,起到了扩大内需的效果,还促进了西部落后地区的开发。然而增加政府开支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赤字增加不利于财政的稳定,发行国债也免不了出现风险。虽然政府的赤字率还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内,但再发展下去情况是否会发生变化呢?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另一方面,增加政府购买支出肯定会出现挤出效应。根据经济学原理,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市场利率的升高或是引起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的投资减少,这就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或全部地被抵消。所以,过分依赖政府增加开支是不行的。虽然说目前找不到确切的统计数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坚信挤出效应肯定是存在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 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以促进居民消费及私人投资。
    自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并于1999年9月开征利息税,同时适度增加货币投放和信贷投放。这就是国家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降低利率是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值得探讨的。特别是最近几次降息,我认为其效果是不明显的。原因就在于收入及储蓄结构的问题。这我在前面已经详细论述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而且降低贷款利率是否 就能增加的投资,也值得商榷。在当今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完善,银行的坏帐率居高不下,能否找到既有信用又有良好偿债能力的客户是银行发展的关键。然而这样的企业又会有多少。由于体制不健全,出现了很多行政命令式的贷款,国有商业银行把大量资金贷给一些毫无生机的国有企业,导致坏帐。而一些正在蓬勃发展的私营企业却因贷款无门而面临困境。在这种环境下,即便降低利率又能增加多少私人部门的投资呢?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情况目前正在改变。 


    (3) 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延长节假日。
    为了刺激居民消费,国家制定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并且延长了节假日。目前我国一年有三个黄金周,分别为“十·一”黄金周,“五·一”黄金周和春节黄金周。假日经济从起步开始走向繁荣。据国家局2002年10月8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10月8日前的7个黄金周期间,累计出游人数高达4.6亿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31亿元,相当于2001年全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87%。很明显,延长节假日确实促进了消费的增长,并且带动了第三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可以说这一政策确实是利国利民。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其效果似乎不太明显。原因在于国家的加薪政策似乎太偏向事业单位,而国有企业工人的收入却没有明显的增加。政府承诺在十五期间平均每年为加薪5%,在2001年3月,10月两次分别就基本工资加薪19.8%和15.9%后,2002年7月再次给全国加薪。而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工人的收入却没有明显的上升。这又产生了一个分配问题。按经济学原理说,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富人增加收入用于消费的就越少。整体收入明显高于国企工人。我认为靠给加薪来增加消费不如给农民减负增收,不如给城镇下岗工人增收。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


    (4) 高校扩招,启动经济。
    从1999年开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开始大规模地扩大高校招生。同时相应提高学费。在前面的论述中我已经说到子女的教育开支是居民进行储蓄的一大原因。为了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是花再多钱也愿意的,根据这一情况,扩招、加收学费不失为一个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的好办法,而且还能使学校获利,受益,并且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但是,过高的学费,住宿费是否合适值得探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显示“教育支出膨胀,半数家庭难受”。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市的700余位居民进行调查,有54.3%的居民认为各类教育向收取费用的增长速度过快。这一结果表明半数家庭对教育支出的膨胀难以承受。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是在三个发达城市进行的,可想而知贫困地区的家庭将更难承受如此之高的教育开支。我就在我们的南京财经碰到过刚上一年级的贫困生。报到时欠交学费,家长表示每月所能提供的生活费不足百元。虽说学校有奖学金,助学贷款,可是如此低的助学金又能提供多少帮助。在一些报导中,有些所谓专家和学者又在高呼提高学费,促进经济增长。真不知道在看到那位新生哭红的双眼时会作何感想。


五, 扩大内需应做好配套改革。


    扩大内需难,难就难在它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所以要扩大内需必须搞好相应的配套改革。其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重中之重,有了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在生活中就可以少一些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从而增加消费开支。


    另外还应加强和整顿市场秩序。在一个毫无秩序的市场条件下,要人们增加消费,增加投资那是绝不可能的。目前我国的市场秩序还不完善,假冒伪劣商品充斥于市,诚信缺乏,严重扩大内需政策的贯彻执行。只有对市场秩序整顿规范了,才有可能使人们恢复投资和消费的信心。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还有一些体制方面的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总而言之,配套改革的成败决定着扩大内需政策能否继续推动经济增长,其重要性不容小视。


    2002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8%的增长率,扩大内需政策功不可没。如今扩大内需已不再是简单的增加投资和消费,它已经延伸至结构调整、改革、增加、改善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可已说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未来几年快速稳定增长的最大动力。


:凯恩斯〈〈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出版。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建国初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大举措——陈云指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