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最近,国务院中心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宣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这个观察至少符合很多人的直觉,因此回应者众,在媒体和上多有「义愤填膺」的声援。但是上述课题报告开出的药方却有些头痛医脚,本末倒置。
更有观点认为中国卫生系统已经患上了「美国病」,这无异于给浮肿病人开起减肥药来了。他们哪里知道「美国病」如果存在「不公平」,在美国也不是对穷人「不公平」,而是对富人「不公平」,因为美国富人承担了较多的保障税费,而穷人往往倾向于滥用这种社会保障,甚至可能造成「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美国的公立系统也主要是二战以后建成的,如果最近几十年出现「美国病」,则更可能与公立医院有关,而不能简单归咎于私立医院。其实美国民主下,各政党竞相取悦于多数选民,才造成公共卫生开支的不断膨胀,不仅损害了效率,也可能造成新的「不公平」。这与中国的情况,恐怕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必须不客气地指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课题报告在起点上就犯了一个基本错误──报告主笔人葛延风先生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
其实,在今年以来相继举行的医院与医药峰会、民营医院管理年会以及上海中外医院CEO峰会上,医疗体制改革、特别是民办医院和非营利医院的定位已经一再引起热烈讨论。由于多年来有关医疗市场化的主张往往不知所云,一些反对的意见也未免无的放矢,替代的思路更可能是南辕北辙。某些主管部门的人士以公益或非营利为由反对其所理解的「市场化」,又以反对市场化为由反对其所理解的「产权改革」或非国有化。既反对市场化、又反对非国有化的结果,是继续维持「国有」医院的特殊垄断地位,更为财政投入乃至社保定点上的歧视性政策提供了依据。
暴利并非市场化所致,服务低劣和短缺更不是市场化的必然。恰恰相反,持续性存在的暴利、服务低劣和短缺只会是垄断的结果。这几乎是一条屡试不爽的铁律: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改革经验反复证明,愈是市场化的领域,就愈是能够适应需求,也愈是在长期上趋于社会平均利润。对照医疗体制改革一波三折的现实,可想而知我们真正需要反对的是甚么。
市场本身的存在就是最大的社会福利。只要市场充分开放竞争,则营利性的价格并不会超出合理水准。如果市场没有开放竞争,哪怕是非营利医院,其软预算约束下的「成本」也必将失去控制。既然饮食行业乃至药品行业几乎都是营利性为主,则医疗行业出现一些营利性企业也不足为惧。当然,医疗服务的品质技术监督需要加强,这一点对于营利性医院抑或非营利医院、国有医院抑或民办医院都是不可偏废的。
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并不在于初露头角的市场化因素,而恰恰在于市场的垄断。过去我们的「吃粮难」、「买菜难」种种,不是都通过市场化迎刃而解了吗?人民缺医少药绝不能成为医疗垄断的理由,的与实践一再证明,恰恰是垄断导致短缺,而短缺又不断为强化垄断提供口实,造成恶性循环。
国外通常所谓的私立医院并非私有企业,而是非营利组织。私立医院之于「出资人」不存在所有权(Ownership),而莫如说是一种捐助(Sponsorship)和信托(Trusteeship)关系。这种私立医院与私有企业的差别,也许要比私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差别还要大。
上述「合约失灵」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解释,现实中西方民间医院多以非营利医院为主,则是漫长的社会过程加以选择的结果,足可相互印证。但在市场准入上,也不必排斥营利性医院,非营利性医院与营利性医院完全可以各行其道,共同接受市场、社会和历史的考验。
正如彼得•德鲁克 (Peter F. Drucker) 在《大变革的管理》(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一书中所说,我们现在需要理解 ,「非营利化」(non-profitization)也许是社会摆脱福利主义官僚机构错误管理的。福山(Francis Fukuyama)也指出,「有著如学校、医院、教堂与慈善机构等活跃的私人非营利组织的国家,才可能出超越家庭,强大的私人经济机构」。吉登斯(Giddens)则宣导以「社会投资型国家」取代传统福利国家。
好比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并不等于政府兴办「人民公社大食堂」。饿死人的年代恰恰是大食堂的年代。虽然吃饭、就医都是人命关天的事情,但除非战争或严重灾害等紧急状态下,人们只要有足够的钱,就并不会缺医少药。至于钱从哪里来?除了个人积累、社会保障之外,通过重组盘活资产存量,以变现收入补充经费流量,也是一种便捷可行的路径。因此非营利化与非国有化并不矛盾。
众所周知,改革自经济体制改革始。关于经济改革的主线或切入路径,早在80年代,国内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大致可归结为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企业改革论与市场改革论,分别主张产权先行和价格先行。双方在理论界和决策层各有代表,其力量对比因为形势的变化而互有消长变动不居。当然,企业改革论与市场改革论在二十多年间又各有发展,两者虽相持已久,在实践中却是相互交织,最后是殊途同归的。这一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过程别有深意,是非常值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以借鉴的。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