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战前与战后的国际经济协调及国际经济协调的框

2017-12-10 01:54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战前与战后的国际经济协调及国际经济协调的框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毕业 战前与战后的国际经济协调  战前,西
毕业

战前与战后的国际经济协调

  战前,西方国家往往也共同采取1些经济政策,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协调。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付频繁出现的经济危机,其国际协调的基本特点是特定性和临时性。并且在战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拥有各自的经济区域和势力范围,相互之间争斗甚至于合作,国际协调的效果极其有限。战后,在吸取战前经济争斗及经济混乱教训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认识到建立统1的国际经济秩序及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协调得以迅速发展,其所涉及的主要是两国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其协调目标经过筛选,确定为7项,即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贸易差额和经常收支、政府财政赤字、货币目标和汇率等。协调的手段则主要是调整贴现率和干预外汇市场。进入80年代后,西方国家在调整供给方面的国际协调明显加强。
  战后国际经济协调主要划分为两个时期。第1时期是战后初期至70年代初期这段时期,建立了布雷顿森林制度和1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开发协会等。这些机构从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出发,协调资本主义体系的利益关系,对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发展和减缓经济危机的振动幅度产生了1定的积极作用。然后,6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逐渐衰落,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动摇, 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开始发生变化。 1973年以后,随着固定汇率制度的解体,国际经济协调的第1时期遂告结束。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国际经济协调的第2时期是从1975年起至今。在这1时期,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首先是多元化,由主要发达国家共同操作和掌握,从而改变了美国主宰天下的局面;其次协调机制已初步成熟,机构协调与政府协调并存,双管齐下,走向更高的水平;再次国际协调的方式较为灵活,可根据国际经济运行的需要及时调整,战略和具体目标。
  1973—1975年期间是两个不同时期的转折点。以美国为核心,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框架,以机构性协调为特征的旧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由于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于1973年走向解体。1975年西方7国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以世界经济多极化为基础,以西方7国多层次经常性会议为组织形式,并辅之以全球性经济机构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开始出现,经过若干年的演变,逐步形成1个体系。

国际经济协调的框架

  从历史上看,国际经济协调有3种框架:1是在多边协议框架下的机构性协调,如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名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为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协调能源政策为目的的国际能源机构。2是在区域经济1体化过程中的地区协调,如从欧洲共同体起步发展到今天的欧盟。3是在领导人会晤机制下的定期协调,如每年1次的7国集团首脑会议以及每年两次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以国际组织为载体、多边、以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为主,是上述3种国际经济协调的共同特点。

    上一篇:国际经济救援大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