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二战以来,关贸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长期致力于推进全球性自由贸易的发展,然而,在覆盖从发达经济体到发展中经济体、多达一百几十个国家或地区的多边机制之下,达成有关自由贸易的协议难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多次会议的失败使得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前景变得暗淡渺茫。在这种情况下,简单易成、立竿见影的地区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便迅速流行开来。已有的地区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大多富有成效,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激发更多国家重视此道。
在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三大主力板块中,西欧有着不断扩大的欧盟,北美拥有成熟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惟有在亚洲这个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在经济协作方面一直处于一种松散、非制度性的状态。而作为东亚经济最重要组成部分的中、日、韩三国间至今尚未建立起任何一种区域合作框架,这种游离于区域经济合作浪潮下的“孤岛”状况,对于中日韩三国及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面对欧盟和北美的区域一体化咄咄逼人的态势下,为了在国际经济事务包括多边贸易谈判中以一个声音说话,中日韩三国应尽快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依赖怎样的路径来尽快达到这一目标,正是本文所研究的。
本文以中国、日本、韩国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用自由贸易区的静态效应理论和动态效应理论来解释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理论依据,用比较分析方法对中日韩三国间的贸易、投资与金融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路径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三部分:代写网
第一部分为序言,主要是对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主要方法及创新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是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理论依据,本章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带来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创建模型对贸易创造效应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创造效应均为正,三国的贸易额都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在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动态效应的研究中,由于篇幅有限,因此把更多的笔墨放在对投资效应的分析上。投资创造效应是由贸易转移引起的,而投资转移效应是非成员国对区内贸易创造效应的战略反应。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后,随着各国对投资限制的逐步放松,不仅成员国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会增加,区外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可能从非成员国转向成员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大量存在和流入将会促进区内贸易额的增长、带动区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会影响区内的贸易流向、贸易平衡及就业。
第二章是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本章分别从贸易往来、投资状况和金融合作状况三方面着手,利用三国近10多年来的原始经贸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与计算,归纳出中日韩三国经贸格局的基本情况及发展态势,对三国之间的紧密经济联系做出了具体的证明。同时也对中日韩三国在文化交流、人员交流、政治与安全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第三章是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路径研究,这是本文的重点所在。依据现有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成果以及贸易区建成后带来的正面影响的分析,得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最优理论路径是中日韩三边整合同时建立自由贸易区;但由于中日韩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领土主权问题及历史遗留问题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要三方同时整合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极小。由于中日之间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是困难重重,日韩之间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而中韩之间虽然建交较晚,但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却发展非常迅速,并且韩国对同中国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持有非常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因此作者认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最优现实路径是中韩之间首先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然后吸收日本加入,逐步向中日韩三方自由贸易区过渡。同时也对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所应把握的时间维度进行了简单初步的探讨,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部分是结论,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的总结与概括。
主题词: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路径
序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
战后以来,关贸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长期致力于推进全球性自由贸易的发展,然而,在覆盖从发达经济体到发展中经济体、多达一百几十个国家或地区的多边机制之下,达成有关自由贸易的协议难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直到1994年才达成协议;1999年12月举行的WTO西雅图部长会议遭到挫折;2003年9月坎昆会议失败后,多边谈判的希望化为泡影,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前景变得暗淡渺茫。在这种情况下,简单易成、立竿见影的地区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便迅速流行开来。美国和欧盟自由贸易战略也开始加快向双边自由贸易倾斜的步伐。面临这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缔结地区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来谋求好处。已有的地区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大多富有成效,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激发更多国家重视此道,致使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地区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呈迅增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统计,截至2002年,由各成员通报给GATT/WTO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累计已逾250项,目前还在实施中的就高达173项。
可以说,全球化和区域化这两大潮流合力造就了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三大主力板块:西欧、北美和东亚经济板块。不过,西欧有着不断扩大的欧盟(EU),北美拥有成熟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惟有在亚洲这个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在经济协作方面一直处于一种松散、非制度性的状态,实质进程较为迟缓。而作为东亚经济最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北亚国家,特别是中、日、韩三国间至今尚未建立起任何一种区域合作框架。截至2001年,世界GDP居前30位的国家中,仅有中国、日本、韩国没有参加任何区域贸易安排,未同任何国家缔结自由贸易协定,这种游离于区域经济合作浪潮下的“孤岛”状况,对于促进东亚地区的经济融合,真正实现东亚区域合作是极为不利的。随着东亚区域合作进程的加速,东亚区域合作己形成了东盟与中、日、韩的“10+3”合作机制,东亚各国的制度化整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日新新时代伙伴关系协定》、《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草案》、《日本与东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议》的签署将东亚地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东亚合作的两大重要板块—东盟与中日韩,东盟之间的合作己形成一定的机制化,因而促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实现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代写网
近年来,中日韩三国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2002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总额己经超过1000亿美元,至此日本己连续十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第二大对华投资国;中韩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2002年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直接投资对象国,韩资在中国吸收外资中占第七位;韩日彼此间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在三国经贸关系己相当紧密的情况下,若进一步构建三国间自由贸易区,将对实现中日韩经济合作,促进东北亚经济融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面对这种情况,中日韩三国也积极谋求建立一种区域贸易安排。2001年朱镕基总理在第三次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上提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了日韩的支持。2002年11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柬埔寨会晤,同意适时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可能性的研究。2003年11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中日韩第五次领导人会晤上,三方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由此可以看出三国的态度逐渐走向积极与务实。
因此,本文通过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静态和动态效应的研究,对中、日、韩三国在贸易、投资和金融等方面合作现状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不同路径选择,希望本文能对尽快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区域主义理论综述
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己相当成熟,1950年瓦伊纳的关税同盟理论成为一体化理论的核心,开始了最早的区域一体化的研究,1954年丁伯根第一个提出一体化的定义,随后宾德、巴拉萨进一步分析了一体化的动因与阶段,1976年马克西莫娃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同类经济体制国家间在一定框架下国际合作实体的形成过程。而霍兹曼和索迈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与行政统一起来,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有了新意。
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一轮的区域合作浪潮兴起,“新区域主义”的研究方兴未艾,其中较有影响的论著是诺曼·D·帕尔默的《亚太地区的新区域主义》(1991年),比约恩·赫廷与安德拉斯·伊诺泰的《新区域主义:对全球发展和3国际安全的影响》(1994年),贾米·德梅洛、阿文德·帕纳加里亚和戴尼·罗德里克的《新区域主义:国家观点》(1993年),詹姆斯·H·米特尔曼《全球化背景下对‘新区域主义’的再思考》(1996年)等。新区域主义与旧区域主义相比,在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创新。新区域主义强调开放与包容性,注重区域内部合作的同时也加强与其他区域的联系与合作,突破了传统政治关系中南北关系的界限,要求加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等。这些极大的丰富了现代区域一体化理论,也更加符合区域一体化日益加强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