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宏观经济学中,预期的重要性是1个古老的主题,但是直到70年代,学者用两种方法讨论了预期。1动物精神,来自于凯恩斯的通论,是指不能被当前变量解释的投资活动。预期的调整很重要但难以解释。2后瞻规则,比如通常家丁人们具有适应性预期,如果他们的收入在过去增长较快,则未来也会是这样,如果人们低估了过去的通胀,那么他们去校正对未来通胀的预期。
理性预期学派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分化出来的。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所谓“适应性预期”是指: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法,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而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可以最好的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现在政府政策信息来预期未来。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有犯错误的可能,但是不存在犯系统性错误的理由。理性预期在如下3方面的应用。
1卢卡斯批判:现有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存在很大缺陷。卢卡斯宣称那些系数并没有描述真实的经济结构,而只是对过去的经济运行的平均情况的统计概括。如果政策不变,模型可能会较准确的预测未来,但是,如果政策规则改变,卢卡斯认为模型就不可能正确的估计到经济的真实反应。卢卡斯认为采用适应性预期过程这1简单方法来处理预期存在严重缺陷。他强调如果政策规则改变,预期的形成就也可能改变,而这种变化却不为现有的计量模型所反印。拿菲利普斯曲线来说,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数据显示了失业与通货之间此消彼涨的关系。但是当政策制定者想利用这1关系时,它却消失了。
2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当把理性预期引入凯恩斯模型中时,这些模型得出了非凯恩斯的结论:对自然产出的偏离是短暂的,比凯恩斯主义学者所声称的要短很多。这1讨论是基于对总供给关系的重新检验。
凯恩斯模型中,对自然产出水平的缓慢回归来自于价格和工资的缓慢调整,这1调整源于菲利普斯曲线机制。比如,货币的增加,首先导致更多的产出和更低的失业率,失业率的降低导致名义工资和价格的提升,调整持续到工资和价格增长到与货币增长相同的比率时为止,此时失业率和产出回归到自然水平。
卢卡斯模型,强调工资有弹性,市场可以很快出清,因为人们具有理性预期,调整会很快完成,预期到的货币变动,不会对产出有影响。仅有未预期到的货币变动才影响产出。
3最优化与博弈论:如果个人和厂商有理性预期,则认为政策是对复杂而被动的系统的控制就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把政策比作政策制订者与经济的博弈。正确的工具不是最优化控制而是博弈伦。比如政策的前后不1致,政策制定者善意初衷很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
很快,理性预期学说得到了广泛认同,它在产品金融劳动市场的研究中得到应用与整合。以下是几个例子。
1罗伯特霍尔指出如果持久收入假说是正确的,而且如果消费者有理性预期,那么,消费者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动是不可测的,这种变动遵循随机游走。只有未被预期到的信息才改变其消费。
2多恩布施指出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波动是完全理性的,而在以前则被认为是非理性投资者投机的结果。货币政策的变化导致长久的利率变化,当前和预期的两国利率差的变化使汇率发生改变。多恩布施提出了“汇率超调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在外部冲击的影响下,汇率在短期内的变动超出了它的长期均衡水平,之后发生相反的调整过程,汇率最终回到长期均衡水平。
3工资与价格 费希尔和泰勒指出,即使是在理性预期假设下,工资,价格相应于失业变化的调整也会是缓慢的。因为经济中的每1个人并不都是同时制定新工资与新价格的。相反,整个经济的工资与价格调整是交错进行的。交错减缓了协调与价格调整的过程。
4政策理论:使用博弈伦的方法来讨论政策制定问题。关注于对决策者信誉的强调,对政策制定规则而非相机抉择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