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牧童短笛》中复调手法的应用更是出神入化,被称作是近代钢琴音乐在探索中国风格的复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标志。贺绿汀在乐曲中巧妙的运用复调手法,五声性的旋法、多用级进的主旋律、三四度结合的常见终止式、重复法与对偶句式为主的音乐发展等,使得两个声部的旋律都富有中国民歌的风韵。用复调的两个声部来模仿民族乐器,以模仿中国传统鱼咬尾的方法写成,在声部关系的处理上,采用了“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原则,当上声部活跃跑动时,下声部以对比式复调相伴衬;当上声部出现间歇或停顿时,下声部则“咬”着上声部的结尾音顺势跑动,恰似江南丝竹中的“鱼咬尾”,这样两个声部之间的音乐就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使整个乐句、乐段,甚至整首乐曲形成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韵味,体现出了贺绿汀音乐创作手法的多样性及钢琴作品发展的逻辑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四、《牧童短笛》的历史意义
《牧童短笛》是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 无论在内容、结构、旋律、和声、复调,还是装饰音、演奏法等方面,都已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一经问世,就受到中国听众的广泛喜爱,也很快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听众的欢迎。《牧童短笛》的成功,不仅对中国钢琴曲,而且对整个现代中国音乐的新创作都有重要启示。它证明西方音乐中的某些作曲技巧、原理、因素等是可以能来表现中国气质的,同时也给更多的作曲家的创作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钢琴音乐写作经验,使中国钢琴作品的面貌为之一新。
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风情,美丽的自然风光等都吸引着全球越来越多的目光,“中国风”不断地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中国的音乐表达就如同山水画,重在写意,化景物为情思,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中,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牧童短笛》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注意自己的民族特色,抛弃自己的民族传统,在文化生产中一味模仿外国的经典,即使模仿得惟妙惟肖,也只是一个高明的仿制品而已,单纯的模仿总是东施效颦,难免贻笑大方,唯有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去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长处,才能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中不迷失方向。
贺绿汀曾说过:“我们总不能忘记一句至理名言: ‘伟大的艺术家必然是传统的儿子,同时又是传统的叛徒’。这里面包含了很深的道理,任何艺术家必须深入学习传统,没有传统你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同时你也必须从传统的既成规范中突破缺口冲出来,才有可能创造你自己的艺术。”他的这番话,对当代中国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贺绿汀先生在中国钢琴音乐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为了能在世界钢琴乐坛上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他大胆创新,在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两方面努力探索中国风格,,创造出既是中国自己民族的、又是世界性的钢琴音乐,进而形成中国自己的民族钢琴学派并取得了成功。在创作中,他并没有刻板地模仿西洋音乐,而是采取许多极有价值的西洋音乐理论,充分发挥了东方民族的精神,但又决不为狭义的民族意识所束缚,作为音乐创作者或音乐学习者,我们应学习贺绿汀先生的精神,努力创新,坚持以“民族化”为基本,充分理解和把握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不断完善“中国风格”的作曲理论体系,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继承前辈作曲家的创作技法与创作理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进取,为中华民族的音乐创作与艺术繁荣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