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 邵子言“重卦不易者八,反复者二十八,以三十六变而为六十四”,卦变之义,数言尽之矣。据此以释《彖传》,亦足矣。李挺之《相生图》已伤烦碎,况朱子之所定乎?黎洲一一指擿,无微不彰……朱子欲以卦变附先天之后,当仍用李氏反对图,犹不失希夷本指。今乃据《相生图》以更定,其法烦碎甚于李氏,而及其释经也,则又舍反对之卦而泛泛焉以两爻相比者互换为变,往来上下,讫无定法,亦安用此图为也?(同上)
认为朱熹知道自己的《卦变图》“烦碎甚于李氏”,故“及其释经也,则又舍反对之卦而泛泛焉以两爻相比者互换为变”,意思说《本义》注文没有把《卦变图》作为理论基础。
; 清初批评朱熹易学的人物当中,毛奇龄(1623-1716)也很有名。他和黄宗羲、胡渭一样不欣赏朱熹的《卦变图》,而立论角度则稍显不同。毛奇龄著《仲氏易》、《推易始末》,提出“推易说”。该说认为,文王、周公从聚阴聚阳之卦(如乾、坤、复、姤、临、观、泰、否、夬、剥)开始,“从而分移之”,移阳于阴,移阴于阳,推出其它诸卦,观其来龙去脉而立定卦名、系彖辞爻辞。毛氏认为“文周为《易》属辞比旨专在乎此”(卷一)[4],因此他著《仲氏易》、《推易始末》都以发明“推易”为宗旨。“推易说”的“由聚而散”生卦规则与朱熹《卦变图》“只一爻互换转移”生卦规则旨趣不尽相同,因此毛氏批评朱熹《卦变图》说:
; 一阴一阳即五阴五阳,二阴二阳即四阴四阳,犹是此卦,而两下分属,终属不合。若三阴三阳竟可以泰否截然两分,如蛊、井、既济、贲、归妹、节、损九卦自当属泰,若属否则离位矣。噬嗑、随、益、涣、困、未济、渐、旅、咸九卦自当属否,若属泰则脱胚胎矣。而彼此溷列,青黄糅杂,所谓宜合不合,宜分不分者,此文公所以既为此图而每卦所注仍不用也。(同上,卷三)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认为朱熹《卦变图》“一阴一阳之卦”与“五阴五阳之卦”重出,“二阴二阳之卦”与“四阴四阳之卦”重出,且“宜合不合”,“宜分不分”,数理不通。又说:
; 《本义》凡一十九卦,惟讼、晋二卦与图相同,而余即多立变法,全与图异。(同上,卷一)
也认为《本义》注文没有采用《卦变图》作理论基础。
; 无论动机如何,黄宗羲、毛奇龄之批评朱熹《卦变图》,都是有破有立,堪称操戈入室之论,因而极具杀伤力。到清代中期,王懋竑站在维护朱熹正统地位的立场,试图为朱熹开脱,但他对象缺乏深入研究,不能正面反驳众人的诘难,于是别出心裁,否认卷首九图为朱熹作。他在《(朱子)年谱考异》卷二中断然指出:“《易本义》九图,非朱子之作也,后人之以《易学启蒙》依仿为之,又杂以己意,而尽失其本指者也。……九图之不合于《本义》、《启蒙》者多矣。”(第337页)[5]其中“不合”的表现之一就是:
; 《卦变图》,《启蒙》详之,盖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彖传》卦变,偶举十九卦以为说尔。今图卦变,皆自复、姤、临、遁等十二辟卦而来,以《本义》考之,惟讼、晋二卦为合,余十七卦,则皆不合,其为谬妄尤为显然,必非朱子之旧明矣。(同上,第339页)
王懋竑完全接受了反对派的“《本义》注文与《卦变图》不合”之说,这无异于投降之举。至此,批评朱熹和回护朱熹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本义》注文与《卦变图》不合”作为证据,来否定《本义》卷首九图与朱熹的关系。上一世纪30年代,白寿彝先生作《〈周易本义〉考》,对王氏的“《本义》注文与《卦变图》不合”作了详细疏证,抄录如下:
; “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启蒙·考变占》中之图固如此,《本义》卷七也说过类似的话。今《卦变图》以卦变皆自复、姤、临、遁等卦来,此不合《本义》本书者一。而:(1)《本义》释讼卦说:“且于卦变,自遁而来。”今图亦以讼自遁而来。(2)《本义》释随卦说:“以卦变言之,本自困卦,九来居初;又自噬嗑,九来居五;而自未济来者,兼此二变。”今图则以随自否、泰而来。(3)《本义》释蛊卦说:“谓卦变自贲来者,初上二下;自井来者,五上二下;自既济来者,兼之。”今图则此蛊自否、泰而来。(4)、(5)、(6)《本义》释临卦“至八月有凶”,说:“八月,谓自复卦一阳之月,至于遁卦二阴之月,阴长阳遁之时也。或曰:八月,谓夏正八月,于卦为观,亦临之反对也。”此谓临可变为复、遁或观,也可说复、遁、观于卦变上,自临而来。今图亦以观自临而来,而以复自剥而来,遁自大壮而来。(7)《本义》释贲卦说:“卦自损来者,柔自三来而文二,刚自二上而文三;自既济而来者,柔自上来而文五,刚自五上而文上。”今图则贲自泰、否而来。(8)《本义》释《无妄》说:“为卦自讼而变,九自二来而居于初。”今图则以无妄自遁、大壮而来。(9)《本义》释大畜说:“以卦变言,此卦自需而来,九自五而上。”今图则以大畜自遁、大壮而来。(10)、(11)、(12)《本义》于颐、咸、恒之卦变未加说明。今图以颐卦自临、观而来,咸、恒自否、泰而来。(13)《本义》释晋卦说:“又其变自观而来。”今图以晋自观、临而来。(14)《本义》释睽说:“以卦变言之,则自离来者,柔进居三;自中孚来者,柔进居五;自家人来者,兼之。”今图以睽自遁、大壮来。(15)《本义》释蹇说:“又卦自小过而来。”今图以蹇自临、观来。(16)《本义》释解说:“且其卦自升来。”今图以解自临、观来。(17)《本义》释升说:“卦自解来。”今图以升自临、观来。(18)《本义》释鼎说:“卦自巽来。”今图鼎自遁、大壮来。(19)《本义》释涣说:“其变则本自渐卦。”今图以涣自泰、否来。这十九卦,除了讼、晋、观三卦,今图与《本义》合,颐、咸、恒之卦变无明文见于《本义》者外,余皆不合。王懋竑所谓有“惟讼、晋二卦为合,余十七卦皆不合”,大致属实。此《卦变图》不合《本义》者二。《卦变图》如系朱熹原作,决不能使一冠于全书卷首的提挈纲要之图,和本书间有这样大的歧异。(第417-419页)[6]
; 黄宗羲和毛奇龄都是研究象数学的大家,在象数学领域各有创新思想,按理,他们的意见应当是可以成立的。王懋竑《朱子年谱》及《考异》以如实呈现朱熹事迹和学术思想原貌著称于世,按理,他的意见应当是可以信赖的。遗憾的是,诸人众口一词的重要论点——“《本义》注文与《卦变图》不合”却不是事实,基本上属于误读。由于白寿彝先生的疏正非常详尽地阐明了“《本义》注文与《卦变图》不合”之说,故下节将以白氏之疏证为标靶,辩论《卦变图》与《本义》注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