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明末以来,有不少学者批评朱熹《卦变(3)

2013-05-01 04:29
导读:二、论《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之符合若契 ; 白寿彝先生指出,《本义》注文与《卦变图》存在两项“不合”。第一项不合,是《本义》注文曾提到



二、论《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之符合若契

; 白寿彝先生指出,《本义》注文与《卦变图》存在两项“不合”。第一项不合,是《本义》注文曾提到“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这说法与《易学启蒙》合,而与《卦变图》说诸卦皆自复、姤、临、遁等卦来不合。这个观点,其实是混淆了《易学启蒙》的《变占图》与《本义》的《卦变图》,应首先予以澄清。(关于这一问题,余敦康、萧汉明等先生已有论述,余文见刘大钧先生主编《象数易学研究》第三辑之《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象数之学述评》(巴蜀书社2003年3月出版),萧文见林忠军先生主编、萧汉明先生所著《〈周易本义〉导读》一书(齐鲁书社2003年10月出版)之导读部分。)

; 我们把《本义》的《卦变图》与《易学启蒙》的《变占图》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二者根本不同。首先,两图的目的与作用不同。前者是为了解说《彖传》“刚柔上下”、“大小往来”之义,后者是对乾卦之“用九”,坤卦之“用六”的展开;前者用以解决“成卦之由”亦即某卦从何而来的问题,后者用以解决“变占之法”亦即占得一卦后应查看哪一爻爻辞的问题。其次,两图的规则和结构不同。《卦变图》的规则是“只一爻互换转移”,其图的结构,是把乾坤以外的六十二卦按“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三阴三阳”、“四阴四阳”、“五阴五阳”分成五组,每组中各卦的阴爻、阳爻数皆相等,每卦出现两次。《变占图》的规则是“渐次爻变”,其图的结构,是先分成三十二大组,每大组六十四卦,又各按“无爻变”、“一个爻变”、“二个爻变”、“三个爻变”、“四个爻变”、“五个爻变”、“六爻全变”将每大组分成七小组,小组内各卦的阴爻阳爻数不必相同,每卦出现三十二次。《变占图》最应注意的特点,是每小组中各卦的阴阳爻数不一定相等,例如,姤卦第二小组有五卦,都由姤卦“一个爻变”而得,即姤卦初六变得乾卦,九二变得遁卦,九三变得讼卦,九四变得巽卦,九五变得鼎卦,上九变得大过卦。其中乾卦是六爻皆阳,其余各卦四阳二阴,各卦阴爻阳爻数不相同。其它各组的情况与此类似。从作用、目的、卦图规则、卦图结构等几个方面来看,两图显然不可混为一谈。

; 朱熹从未混同两图,他的门人弟子也清楚两图的分别。例如,黄士毅类次朱熹语录,编《朱子语类》,把讨论《卦变图》的语录归入“卦体卦变”类目下,讨论《变占图》的语录归入“卜筮”类目下,区分得就很清楚。“卦体卦变”类目在《朱子语类》卷六十七,其中有这样的语录:

; 伊川不取卦变之说。至“柔来而文刚”,“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诸处皆牵强说了。王辅嗣卦变,又变得不自然。某之说却觉得有自然气象,只是换了一爻。(第1666页)[7]

; 卦有两样生:有从两仪四象加倍生来底;有卦中互换,自生一卦底。互换成卦,不过换两爻。(同上)

文中“只是换了一爻”,“不过换两爻”,都是指相邻阴阳二爻互换位置。“卦有两样生”,表明《卦变图》讲的是“成卦之由”。“卜筮”类目在《朱子语类》卷六十六,有这样的语录: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 贞是事之始,悔是事之终;贞是事之主,悔是事之客;贞是在我底,悔是应人底。三爻变,则所主不一,以二卦《彖辞》占,而以本卦为贞,变卦为悔。六爻俱不变,则占本卦《彖辞》,而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凡三爻变者有二十卦,前十卦为贞,后十卦为悔。后十卦是变尽了,又反来。有图,见《启蒙》。(同上,第1637页)

文中“图”即《易学启蒙》中的变占图,贞、悔、外、内、本卦、变卦等术语,均见《启蒙·考变占》,这段语录讲的是“变占之法”。《本义》讲解“成卦之由”,主要集中在彖辞注文和《彖传》注文中,讲解“变占之法”,主要集中于《系辞传》注文。《系辞上传》第九章注云:“谓已成六爻,而视其爻之变与不变以为动静,则一卦可变而为六十四卦以定吉凶,凡四千九十六卦也。”(第146页)[8]讲的是《变占图》的“变占之法”,而非《卦变图》的“成卦之由”。白先生用《系辞上传》讲“变占之法”的注文否定卷首《卦变图》讲“成卦之由”的图式,显然混淆了《变占图》与《卦变图》,是不能成立的。

; 白先生指出的第二项不合,是认为《本义》解释讼卦、随卦等十九卦之彖辞、《彖传》没有使用《卦变图》的理论。笔者要指出,这个由黄宗羲、毛奇龄、王懋竑等人前后相沿的看法,其实是一个误读。误读的原因,是不知道朱熹《卦变图》乃是用二维图表表达多维内容。

; 《本义》卷首所载《卦变图》如下:(从略)

该图特点有五:第一,“只一爻互换转移”。即从下至上,从左至右,相邻两卦总是交换一对阴阳爻。第二,囊括了一爻互换转移的所有可能。六十四卦中阴爻与阳爻毗邻的情况甚多,每对毗邻的阴阳两爻交换位置都能使所在卦变为另一卦,朱熹《卦变图》将之囊括无遗。第三,自下至上、自左至右为某卦生某卦次序,此序不能倒转。例如恒卦为三阴三阳之卦,见于“自泰卦而来”一组卦图,亦见于“自否卦而来”一组卦图。由“自泰卦而来”一组观之,位于恒卦左方者为丰卦,故恒自丰来(丰卦初九上升为九二);由“自否卦而来”一组观之,位于恒卦左方者为井卦,故恒自井来(井卦六四上升为六五);两种可能性是对等的,故恒卦既可以来自丰卦,也可以来自井卦。至于具体来自哪一卦,要根据《彖传》确定。如果《彖传》说“刚上柔下”,则自丰卦来;如果《彖传》说“刚下柔上”,则自井卦来。由于《彖传》曰:“刚上而柔下。”于是《本义》注曰:“以卦变言刚上柔下之义,曰恒自丰来,刚上居二,柔下居初也。”(同上,第99页)又例如,蛊卦也是三阴三阳之卦,既可由贲、井卦来,也可由旅卦来,由于《彖传》曰:“刚上而柔下。”故《本义》注曰:“刚上柔下,谓卦变自贲来者,初上二下;自井来者,五上上下;自既济来者兼之。”(同上,第28页)第四,接续相生。例如,从根本上说,一阳之卦皆从复、剥二卦变来,然具体而论,则师卦自复卦或谦卦来,谦卦自师卦或豫卦来,豫卦自谦卦或比卦来,比卦自豫卦或剥卦来,师、谦、豫、比诸卦并不是直接来自复、剥二卦。第五,用二维图表表达多维关系。图中与“恒、井、蛊”相邻的不是它左边的“益”,而是“丰、既济、贲”,依此类推,“咸、旅”与“困、未济”,“益、噬嗑、随”与“涣、未济、困”,“损、节”与“贲、既济”,“革、离”与“兑、睽”,“大过、鼎”与“革、离”,“蒙、坎”与“艮、蹇”,“颐、屯”与“蒙、坎”等等,本来都是相邻关系。这是因为,卦变关系是多维的,用二维图表来表达,显得比较困难,于是不得不把原本是相邻关系的两列卦拆散开来。如果改用网图,则不但能够表达出所有的相邻关系,且比二维表更显清晰。仅以“三阴三阳之卦皆自否泰而来”卦图为例,转换成网图如下:

上一篇:摘要 :《论语》之外,从战国到秦汉的典籍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