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明末以来,有不少学者批评朱熹《卦变(4)

2013-05-01 04:29
导读:; 凡三阴三阳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来: 图中自下而上为生卦方向,连线为生卦关系,实线表示只有一对毗邻阴阳爻交换位置而生另一卦的生卦关系,

; 凡三阴三阳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来:

图中自下而上为生卦方向,连线为生卦关系,实线表示只有一对毗邻阴阳爻交换位置而生另一卦的生卦关系,虚线表示有两对或两对以上毗邻阴阳爻交换位置而生另一卦的生卦关系。(《朱文公易说》卷二十二《答王遇》:“卦变独于《彖传》之词有用,然旧图亦未备,尝修定。今写去,可就空处填画卦爻。而以《彖传》考之,则卦所从来,皆可见矣。然其间亦有一卦从数卦而来者,须细考之,可以见《易》中象数,无所不通。不当如今人之拘滞也。”网图中,既济卦可自七卦来。)“泰卦组”一图,阳爻皆呈上行趋势,阴爻皆呈下行趋势,为“刚上柔下”者;“否卦组”一图,阴爻皆呈上行趋势,阳爻皆呈下行趋势,为“刚下柔上”者。“一阴一阳之卦”、“二阴二阳之卦”、“四阴四阳之卦”、“五阴五阳之卦”卦变表都可以转换成这种网图,此处略。

; 《本义》彖辞和《彖传》注文涉及十九卦卦变,其中泰、否、蛊、随、噬嗑、贲、咸、恒、渐、涣十卦为三阴三阳之卦。三阴三阳之卦中,由“刚上柔下”变来者为:

; 否卦。彖辞有“大往小来”,注云:“自渐卦而来,则九往居四,六来居三也。”(同上,第20页)

; 蛊卦。《彖传》“刚上而柔下……”注云:“以卦体释卦名义。”(同上,第93页)彖辞注云:“或曰,刚上柔下,谓卦变自贲来者,初上二下;自井来者,五上上下;自既济来者兼之,亦刚上而柔下,皆所以为蛊也。”(同上,第28页)

; 贲卦。《彖传》“柔来而文刚……”注云:“以卦变释卦辞。”(同上,第95页)彖辞注云:“卦自损来者,柔自三来而文二,刚自二上而文三。自既济来者,柔自上来而文五,刚自五上而文上。”(同上,第33页)

; 恒卦。《彖传》“刚上而柔下……”注云:“或以卦变言刚上柔下之义,曰恒自丰来,刚上居二,柔下居初也。亦通。”(同上,第99页)

; 渐卦。《彖传》“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注云:“以卦变释利贞之意。盖此卦之变,自涣而来,九进居三;旅而来,九进居五。皆为得位之正。”(同上,第105页)

这些卦,应查看《卦变图》之“泰卦组”网图,看其由何卦变来。查“泰卦组”网图:否卦自渐卦来,蛊卦自贲卦、井卦、既济卦来,贲卦自既济、损卦、节卦来,恒卦自丰卦来,渐卦自旅卦、涣卦、未济卦来。显然,上述《本义》注文所言卦变,都在《卦变图》范围内。

; 三阴三阳之卦中,由“刚下柔上”变来者为:

; 泰卦。彖辞有“小往大来”,注云:“自归妹来,则六往居四,九来居三也。”(同上,第18页)

; 随卦。《彖传》“刚来而下柔……”注云:“以卦变释卦名义。”(同上,第93页)彖辞注云:“以卦变言之,本自困卦九来居初,又自噬嗑九来居五,而自未济来者兼此二变,皆刚来随柔之义。”(同上,第26页)

; 噬嗑卦。《彖传》“噬嗑而亨,刚柔分……”注云:“以卦变释卦辞。”(同上,第94页)彖辞注云:“本自益卦,六四之柔上行,以至于五,而得其中。”(同上,第31页)

; 咸卦。《彖传》“柔上而刚下……”注云:“或以卦变言柔上刚下之义,曰咸自旅来,柔上居六,刚下居五也,亦通。”(同上,第99页)

; 涣卦。《彖传》“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注云:“以卦变释卦辞。”(同上,第107页)彖辞注云:“其变本自渐卦,九来居二而得中,六往居三得九之位。”(同上,第80页)

这些卦,应查看《卦变图》之“否卦组”网图,看其由何卦变来。查“否卦组”网图:泰卦自归妹卦来,随卦自困卦、噬嗑卦、未济卦来,噬嗑卦自益卦、未济卦、涣卦来,咸卦自旅卦来,涣卦自渐卦来。上述《本义》注文所言卦变,都在《卦变图》范围内。

; 因此,转换为网图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本义》注文并不像白寿彝先生疏证的那样“与《卦变图》不合”,而是符合若契。

; 白寿彝先生的疏证中,还隐藏着一项“不合”,即以为《卦变图》诸卦皆直接由乾、坤、复、姤、临、遁、泰、否、大壮、观、夬、剥变来,而《本义》注文则否。白氏之说,是仅就《卦变图》“凡一阴一阳之卦皆自复、姤而来”,“凡二阴二阳之卦皆自临、遁而来”,“三阴三阳之卦皆自泰、否而来”,“四阴四阳之卦皆自大壮、观而来”,“五阴五阳之卦皆自剥、夬而来”等语的字面意思理解《卦变图》,而未曾深考《卦变图》“接续相生”之义。从网图可以看出,每组卦确有一最初根原(如“泰卦组”之泰卦,“否卦组”之否卦),但中间诸卦,却不是由根原卦直接生得,而要通过接续相生得到。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 综上所述,《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原本是符合若契的,黄宗羲、胡渭、毛奇龄、王懋竑、白寿彝认为两者不合的说法,是由于对《卦变图》的误读。第一项误读,是混淆《卦变图》与《变占图》;第二项误读,是不知《卦变图》用二维图表表达多维关系;第三项误读,是不知《卦变图》接续相生之义。这些误读,实属象研究中不应有的基础性错误,是应当予以澄清的。

; 另有文献可以佐证朱熹与《周易本义》卷首九图的关系,例如陈淳《北溪大全集》卷二十二有《答廖师子晦》第三书,该书写道:

; 某特蒙惠《易本义》及卦图。大学议论甚荷诲督不弃,铭佩何已。某向者庚申春首自考亭传《本义》来,前列诸图,如《伏羲八卦方位》,乾一在左方之上,兑二次之,离三又次之,而震四居其下,巽五居右方之上,坎六次之,艮七又次之,而坤八卦其下,与今所刊《本义》同,但其中无“太极”字。《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左自乾一至震四,右自巽五至坤八,亦依前八卦方位,而正南之中注“夏至午中”,正北之中注“冬至子中”,正东之中注“春分卯中”,正西之中注“秋分酉中”,外无六十四卦卦名,而内为方图,与《启蒙》。窃谓此为定本,更不可易。……若今所刊《本义》六十四卦方位,以乾一八卦居东南,兑二八卦居正东,又蹉退了,不合自然之位。且以复居北之初隅,姤居南之初隅,则是十一月节气便为冬至,而五月节气便为夏至矣。又无方布,与图后说不相应为误,无疑书坊所货《六经图》有《先天象图》,位次恰如此,注出康节,未必果康节,胡本其出此欤?后别换一版者,位次却是,而亦少有未当,如其中方布无卦名,亦可以证圆布之不必注卦名。其八卦界处须有小竖画以别之,又须注“乾一”、“兑二”等字于本位之中,及“冬至子中”等语于本方之中,一如《启蒙》乃善。[9]

上一篇:摘要 :《论语》之外,从战国到秦汉的典籍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