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
由以上的分析与诠释可见,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并非不相关属的几句话,其中蕴涵着一个完整的义理结构。这个义理结构可以说浓缩了孟子甚至整个儒家思想的精义。“万物皆备于我矣”是孟子洞见到“我——你”关系所揭示的一个本体论命题。而要达到这种本然的存在关系,则首先要求“我”达到“诚”、“仁”的状态与境界。“反身”与“强恕而行”,则是达到“诚”与“仁”的两条道路。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只有经由“反身而诚”和“强恕而行”以彻底转换“常人”之我为本真之我,我们方能对“万物皆备于我”的存在状态有真切的感受,但“万物皆备于我”既然是一个本体论的存在状态,那么这种状态就是一个根本的实在。“我”可以因“不诚”、“不仁”对此无所见,但这种“我——你”关系的实在性却并不依赖于我们的有见与否。譬如我们闭上眼睛便看不到光明,而光明却并不因我们闭上眼睛便不存在一样。因此,孟子首先发出的是“万物皆备于我矣”,然后才去指示达到这种状态的途径。而这,也许同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所谓见道体之语一样,均是在一种“存在的震慑”(ontic shock,借用Paul Tillich 语)下所发出的感叹吧。
儒家是一种主体性的哲学,孟子一脉尤其如此。尽管这一系的极度端发展很容易导致自我的无限膨胀而以为“天下之物尽在己”,如王学末流的“情炽而肆、玄虚而荡”,但孟子学脉的真谛却并非以至大无外的“我”来吞没宇宙及其它存在者,而是一种“物”“我”之间的“关系哲学”(relational philosophy),强调的是所有存在者之间的亲和一体性。本文的诠释如果可以消除那种对孟子思想的误解,或者在这方面引起足够的考虑,则基本上达到了目的。
注释:
1、 傅传勋先生“创造的诠释学”划分了诠释工作的五个层面:(1)“实谓”层面针对:原思想家(或原典)实际上说了什么?(2)“意谓”层面针对:原思想家想要表达什么?(3)“蕴谓”层面针对:原思想家所说的可能蕴涵什么?(4)“当谓”层面针对:原思想家本来应当说出什么?(5)“创谓”层面针对:原思想家现在必须说出什么?或者为了发展原思想家的未竟课题,创造的诠释学者现在必须说出什么?参见氏著:《从到禅佛教》(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页51-52。
2、 参阅陈来:《心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问题》一文,见《有无之境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王阳明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附录。3、 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1-23页。
4、 同上书,第22页。
5、 参阅铃木大拙、弗洛姆:《禅与分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3页。
6、 关于“智的直觉”在康德哲学与中的问题,可参阅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及《现象与物自身》(台北:学生书局,1975年版)。
7、 单就王阳明南镇观花而言,亦可以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来加以诠释,见陈来:《有无之境棗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第二章第三节。
8、 “觉润”是牟宗三先生的用法,用指实践的创造性与普遍性,但以无限觉润来说明仁心的发用,却并非牟宗三先生的发明,在传统中其来有有自。
9、 参阅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第一篇第四章“在世作为共在与自己存在,‘常人’”和第五章“‘在之中’之为‘在之中’”之B部分“日常在此之在与此在的沉沦”。(久大、桂冠,1990年元月联合出版)
10、 程明道虽然认为后天的气禀之性亦是人之“性”,但却并非认同告子而仅以“生之谓性”来解释人性,即其人性论中同时肯定了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这两个层面。若谓其就是以告子“生之谓性”解释人性,则此句便说不能。此句中“才说性”之“性”,是指人形体已具后的实然之性,自然包含气禀的成分,而“已不是性”之“性”,则是本然之性、天地之性,人之为人的超越的所以然之根据,亦即孟子“性善”之性。
11、 《我与你》,第51页。
12、 对此西方存在主义者们多有精彩的描述。而萨特所谓“他人即地狱”,便是这种状况的极端写照。
13、 王龙溪“三悟”之说见《王龙溪先生全集》(万历十六年刻本)卷十七“悟说”,本文引文则取自卷十六“留别霓川漫语”。《明儒学案》卷十二亦有录。
14、 《论语·里仁》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载:“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