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随着经史考证之学和经世致用之学从边缘走向中心,以经典考证和诠释为主要内容的清学学术范式渐次成型,并从清乾嘉时期开始取代宋学的学术话语和学术理念,而成为当时学界关注的焦点和学术讨论的前沿,儒学亦由此完成从以理气心性之学为中心向以经史考证之学为中心的性转变。;
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一方面凸显了儒学在适应需求与学术文化发展方面的应变机能,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儒学在历史形态和理论内涵方面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无论是以理气心性为中心的宋学,还是以经史考证和经世致用为中心的清学,都是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形态。宋学的主流话语是理气心性之学,但宋儒并不排斥对经史考证和经世致用的关注;清学以经史考证和经世致用为学术重心,但清儒并不缺乏对理气心性问题的探讨。清学对宋学的继承或革新,都是发生在儒学内部的改变,这种改变并没有超出传统儒学的关涉范围。片面强调清学对宋学的革命性,把宋学与清学完全对立起来;或者认为清学乃是宋学的直接继续,将二者完全等而观之,都有失偏颇。
儒学在明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清之际从宋学转型为清学,虽然我们不能排除其中包含了某些所谓“近世性”或“现代性”因素的萌生或兴起,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些因素远没有成长为儒学的核念,也没有构成对儒学发展方向的致命的挑战。至少在明清之际直至清中叶的乾嘉时期,经史考证和经世致用之学仍是当时儒者治学的主要内容和关注焦点,宋明时期居于主流地位的理气心性之论,虽然理论影响大为减弱,但也并没有完全退出学术讨论的视野。因此,儒学在这一时期仍是按照从先秦至宋明以来一脉相承的传统框架和线索在发展。这是我们在探讨所谓中国“近世”是否具有“近世性”或“现代性”的这一问题时必须首先明了的一个大的理论前提。如果抛开这一前提,仅仅因为中国近世哲学包含了某些“近世性”或“现代性”的因素,就径直套用“启蒙哲学”之类的外来概念来对其加以定性,则恐难逃简单仿照和模拟之嫌。(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①] “近世性”的核心理念,陈来教授在其《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一书的“序”中认为包括世俗性、合理性、平民性等;“现代性”的核心理念,学术界论及较多的通常包括理性、科学、等。
[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梁启超先生的“文艺复兴说”、胡适先生的“反说”、嵇文甫先生的“古学复兴说”、侯外庐先生的“早期启蒙说”、余英时先生的“内在理路说”等。另有一些学者,如冯友兰先生等,并不主张特别凸显明清之际学术的“转型”,而是认为清学乃是宋学的继续(参见冯先生在两卷本《史》“清代道学之继续”一章中的有关论述)。
[③]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5页。
[④] 朱之瑜:《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160页。
[⑤] 朱之瑜:《朱舜水集》,第274-275页。
[⑥] 方以智:《通雅》卷首一。
[⑦] 方以智:《语录》,《示中履》。
[⑧] 黄宗羲:《黄梨洲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220页。
[⑨] 傅山:《霜红龛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98页。
[⑩]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2版,第41页。
[11]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12] 黄宗羲:《明儒学案》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703页。
[13] 罗钦顺:《困知记》,中华书局,1990年,第37页。
[14] 方以智:《青原山志略》“凡例”,“书院”条。
[15]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51页。
[16]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第58页。
[17] 转引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64页。
[18]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324页。
[19] 王廷相:《王廷相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第419页。
[20] 王廷相:《王廷相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第1168页。
[21] 王廷相:《王廷相集》第二册,第555页。
[22]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四,《赠梅宛溪擢山东宪副序》。
[23] 黄宗羲:《明儒学案》下册,第1399页。
[24]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第35页。
[25] 朱之瑜:《朱舜水集》,第383页。
[26] 朱之瑜:《朱舜水集》,第369页。
[27] 方以智:《东西均》,《道艺》。
[28] 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二,《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29] 王夫之:《读通鉴论》上册,中华书局,1975年,第135页。
[30]王敔:《姜斋公行述》,见《船山全书》(岳麓书社,1996年)第十六册,第81页。
[31] 傅山:《霜红龛集》“序”。
[32]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第48页。
[33]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第166页。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