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在我写了与张立文先生商榷的《“新气学”辨正(4)

2013-05-11 01:01
导读:以上是我对《检讨》一文中的“根据”并及《答》文所作说明和补充的辩驳或“质疑”。我希望张立文先生在“答复”时,亦能正视并且辩驳我在“质疑”

以上是我对《检讨》一文中的“根据”并及《答》文所作说明和补充的辩驳或“质疑”。我希望张立文先生在“答复”时,亦能正视并且辩驳我在“质疑”中所举出的根据。但愿不要让我再对其他文章“提出质疑”,然后他“再考虑作答复”。



三;

以下限于篇幅,我想就《答》文第三部分所涉及的几个次要问题作几点简单说明。

关于“死亡与转生”,我在《辨》文中用了“生死轮回”的表述,这与张立文先生所说的“轮回转生”是一个意思,即都是指佛教的“轮回”说。这里并没有“对死亡与转生理解的差分”。但关于等人所说的生死聚散变化,我认为这与佛教的“轮回”说有“形尽神灭”和“形尽神不灭”的区别,我在拙文《庄子的薪火之喻与“悬解”》[32]中主要讲了此区别。不过,无论对此区别的理解是否有“差分”,并不影响我们对所谓中国“每一次从死亡到转生,大体上是300多年到500年间”的体认。我在《辨》文中认为这一表述“欠严谨”,因为既然轮回转生是“相续相继”的,那么紧接着死亡的就是转生,而不是“从死亡到转生”要经多少年。严谨的表述似应是:从一次转生(或死亡)到另一次转生(或死亡)要经多少年。

我在《辨》文中还指出,按照“300多年到500年”的周期,在张载、二程之后,到明代中期(其间相距500年),也就是阳明心学刚刚产生,而船山气学尚未出世的时候,宋明理学就“应该”死亡了。这显然是主观随意的一种“应该”。可惜,《答》文对此也认为是“体认有差异”。

关于“东亚意识”,我确实“误解”了张立文先生的思想。他在《东亚意识与和合精神》一文中说:“所谓‘东亚意识’,是指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以儒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学为核心的意识……”这一表述是与通行的见解相一致的。我在《辨》文中认为,张文对“东亚意识”的高度评价是与其对上儒学的贬损相矛盾的。但《答》文说:“关于‘东亚意识’,是我与几位同志共同研究东亚思想后提出的。……这是东亚精神的体现,它既是对东亚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意识的批判,亦是对这种文化意识的发扬。”这样看来,“东亚意识”就不是“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意识”,而是“对东亚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意识”进行了批判与发扬的一种新的意识。高度评价这一新的意识与对历史上儒学的批判(或“贬损”)并无矛盾。然而,我认为《答》文的意思与《东亚意识与和合精神》中的表述是存在着矛盾的。

张立文先生在《“东亚意识”何以可能》一文中说:“‘东亚意识’……其实质是融突的和合意识。‘东亚意识’作为和合意识,或和合的东亚意识,便是东亚的多元化意识或多元化的东亚意识。”[33]这样我就明白了,所谓“东亚意识”,其实质就是张立文先生等提出的“和合意识”(或“和合学”)。然而,我还有所不明白,为什么张立文先生又以《东亚意识与和合精神》为文题呢?如果此题目改为《东亚意识的实质是和合精神》,文中的表述再改为“东亚意识是对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意识进行了批判与发扬的意识”,那么我就不会陷入“误解”的误区了。

我无意研读张立文先生的分为上下卷、数十万字的《和合学概论》,我只是希望张立文先生在简述其“和合学”思想的论文中能使人易于理解。比如,“人法地”的生存法则,为什么“生存世界”就是“地界”而非“人界”?“共生”为什么有必要区别于“共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什么有必要分为两个原理?对此能作简单的说明,则能扩大“和合学”的影响;若此非数十万字才能说明,则我也就不再奢望。

《答》文最后期望各方人士对“和合学”提出批评,“以使和合学获得完善的机会”。而我在《东亚意识与和合精神》的最后看到的是:“和合学的提出……已经完成了从迷途忘返的支离化疏远……到健顺和乐的融突化创造的历史性转换。”在《检讨》一文的最后,我看到的是:“的批判必须超越宋明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学,而创造出新的哲学理论形态,这便是笔者近五年来所研究的和合学。和合学既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生命最完善的体现形式,也是当前时代精神的呼唤。”[34]我认为,一种学说的自我评价与其谦虚的表示还是尽量一致起来为好;否则,它既已是“生命最完善的体现形式”,又何须再“获得完善的机会”?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1] 该文载《学术月刊》1999年第10期。

[2] 郑家栋、叶海烟主编:《新评论》第一辑,中国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65 页。

[3] 见郭湛波编《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人文书局1936年版,第403页。

[4] 苏渊雷:《中国思想文化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7页。

[5] 见郑家栋、叶海烟主编《新儒家评论》第一辑,第64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19页。

[7]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190页。

[8] 同上书,第354-370页,此评原载1936年6月29日《国闻周报》。

[9] 见郭湛波编《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第400页。

[10] 同上书,第402、403页。

[11]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193页。

[12] 同上书,第222页。

[13] 同上书,第226页。

[14] 《张岱年文集》第三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

[15] 见《新儒家评论》第一辑,第57-58页。

[16] 同上书,第64页。

[17]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187页。

[18] 同上书,第211页。

[19] 《张岱年文集》第三卷,第8页。

[20] 同上书,第101页。

[21] 《张岱年文集》第三卷,第195页。

[22] 《新儒家评论》第一辑,第65页。

[23] 同上书,第89、91页。

[24]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193页。

[25] 同上书,第225页。

[26] 《张岱年文集》第三卷,第9页。

[27] 《张岱年文集》第三卷,第7页。

[28] 该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29] 《张岱年文集》第三卷,第67页。

[30] 同上。

[31] 《真与善的探索》自序,齐鲁书社1988年版。

[32] 该文载《》第六辑。

[33] 《亚文》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34] 《新儒家评论》第一辑,第92页。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一篇:内容提要 :本文据周秦汉典籍的大量语例和《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