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克己复礼 先来给出时的背景:孔子所处的(2)
2013-05-12 02:16
导读:;第四:三年之丧,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懦弱之祖的孝道 这一点主要是批判孔某人对孝道的歪曲.阳货篇中宰予提出了对三年守孝的异议,被孔某人大骂了一顿
;第四:三年之丧,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懦弱之祖的孝道
这一点主要是批判孔某人对孝道的歪曲.阳货篇中宰予提出了对三年守孝的异议,被孔某人大骂了一顿.宰予的观点是,三年守孝,礼乐必坏,农事必坏.也就是三年守孝阻碍社会发展.而孔某人说,父母生养孩子,孩子三年才走出父母怀抱,父母死后三年,君子都不会吃饭香甜心中快乐.因此宰予真不仁义!
孔某人说的好象真的很大义凛然,可是事实上这位圣人他自己是怎么作的呢?他口头上讲什么三年之丧,可是当他母亲死去不久,他身上还披麻带孝的;时候,一听到季氏举办宴会,便立刻赶去赴宴,结果被阳货赶出,这就是圣人的孝道.三年之丧只是说给别人听的,哪里是他自己信奉的啊?
那么孔某人为什么要说三年之丧呢?首先从名义上可以突出他孔丘是个大孝子,博得别人的尊重,他也可拿这一般人作不到的三年之丧来批评人.另外,三年之丧还有一个深刻的意义,就是提倡孝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道,提倡厚葬长守,有利于儒的生存.所谓的儒,早先都是通过掌握婚丧礼仪来谋取衣食,来不劳而获的.如果薄葬短守,儒的生活就会出现困难,通过宣传孝道,宣传厚葬长守,儒便可以放心的过那种寄生虫生活.
如果孩子对父母之死的悲痛沉重,那么也许到了三年,仍然悲痛,那么就不许要守孝吗?如果孩子对父母之死的悲痛轻微,那么一年后已经不再伤心,那么三年之守还有什么意义?假装悲痛以欺骗死人吗?
孔某人还提出了对三年之守的要求,即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我们很明白的看到,用死人压制活人是孔某人保守倒退观点的又一种表现.真是如此,中国人恐怕真要如同鲁迅小说中的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了.
《孝经》记载孔某人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论语泰伯篇有曾参有病时给学生看手脚的内容,以表现曾参他自己是个大孝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我们不谈别的,仅仅就身体发肤不敢毁伤这一点来说,清兵入关,百姓们无动于衷,可是当剃头令下达之后,各地百姓哗变起义,高呼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切不要以为这是民众观的力量,请看后来,民国建立,割辫之风兴起,又有不少人为辫子的失去而伤心欲绝.可见真正导致民众反清的,伤心欲绝的实际上是孔某人的这一思想在作怪,身体发肤毁伤了就没脸见列祖列宗了嘛!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作出流芳千古大事业的人,少有在乎生命的,大多早把生命献给国家民族.照孔某人的观点,这些人可谓不孝了,因为他们不仅毁坏了身体发肤,甚至连性命也毁灭了.更不要说那些断了香火的人(如此,周总理,潘汉年都是不孝).当然,孔某人也有杀身成仁,战阵无勇,斥为不孝这样的话,可是更多的还是类似三年之守,身体发肤之类的孝道观点.即所谓一个刚强被一百个柔弱包围,所谓的刚强也就没有用武之地.另外我个人也对孔某人所谓的杀身成仁抱有怀疑,我不知道孔某人不惜杀身的仁指的是什么?这个仁恐怕更多的是孔某人为东周的仁,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复兴奴隶制度的仁.至于战阵无勇斥为不孝,同样的被众多轻视刚强勇敢的话埋灭,孔某人的前后矛盾的话让他的孝子贤孙总能找到遮羞布.
;从本质上说,忠道和孝道是冲突的,有矛盾的父母大都不愿意孩子去做烈士,他们只愿意孩子呆在身边(父母在,不远游).儒家又加深了这种观念,导致中国人家庭观念极强,而民族观念弱.因此,不难理解中国谚语好男不当兵的产生.同样,被我国人认为民风刚健的倭国,在明治维新开始后向外扩张出兵时,初期也有父母与当兵的儿子抱头痛哭不忍别离的事(据梁启超文,到后来的情形则是家人朋友祝愿他们战死异国),儒家对日本的影响同样如此折杀武勇.
;有人会说,寻忠臣于孝子之门.我不否认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忠孝虽然矛盾,但是也有相通之处.爱家可以推于爱国,但是当两者激烈对立时,比如满蒙侵入时期,按理说,有忠道的人都应该奋起反抗,不战斗到死到胜利就对不起中国,但是事实上并非那样,有终生奋斗,以血荐中国的.但是更多的人是胡里糊涂过一世,娶妻生子笑呵呵.两者之间的也有,发发牢骚,或者见了鞑虏以目击之,仅此而已.也有一些士人,就更有意思,北魏汉家士人的以夏变夷,看起来多么忍辱负重,实际上不过是弹琴吹萧伴歌舞,诗词文章谈老聃,这样把个来自北方苦寒之地没见过多少世面,不懂得享受的狄族给景仰的不得了,自惭形愧.呵呵,陈昌平先生近日大作:汉奸中的那个民间书法家,实际上也属于刚才那种人,表面上正气凛然,实际上骨子里还是懦弱逃避.同样满清盛世时谋取功名的士子也不是都读过圣贤的书,结果怎么样,还不是一个个哭着喊着要当满清的官.这是为什么,家庭观念的强盛,使得他们不愿失去亲人或自身的生命,哪怕为了正义.毕竟汉人多,也有家庭家族这个小集体可以令他们忘记国族仇恨.我不能说这些都是孔某人所谓的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带来的,但我想有一多半来源于此懦弱思想.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相反,忠道第一的人,肯定是孝子,因为他们有爱心,对于生养自己的国土民族都爱,当然也爱父母.所以说我们打倒儒学,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降低孝道地位,提升忠道.
顺便简单说一下统治者为什么推崇孔某人的孝道.因为忠道的激烈,一些名不正言不顺的统治者是不敢过于宣扬,相比之下,推崇孝道既可以为人民加上家庭的束缚,使得他们安守本分作个善民,以利于他们的统治,其次君犹父,对孝道的尊崇自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忠君.统治者就是这样用中庸温和的孝道来治民治臣.
第五:孔某人的直躬之道
子路篇,有孔某人著名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论述.这一论述影响了中国2000年的.
原文:叶公语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西汉董仲舒推行儒术,把孔某人删改的春秋的教义作为断案的依据.其后的法律逐渐利用儒
家教义来评判是非,他们继承了孔某人的直躬之道,卑亲属不得状告尊亲属(十不赦大罪除外),否则,无论是非,先要对卑亲属进行刑罚.因此,在古代,父母尊长享有法律上的特权,打骂儿女被视为天经地义.红楼梦中的大帅哥贾宝玉畏父如虎,就是这种家庭造成的.而这一不平等的礼教枷锁,造成了多少家庭的悲剧,恐怕我们难以探究了,孔某人重视的力量,轻视法律的力量,造成的虚假温情又有多少?
孔某人也曾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话.在孔某人眼中,君王与父母是一个道理,因此既然要求子为父隐,那么同样臣要为君隐,所以,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凡是君子,什么都是好的,小人不得评议.了历代史书,不都是把那君王吹捧的如同天神一般.以至于到了神州恢复后,写蒙元的史书同样记载了蒙元酋长英明神武,生而聪明的可耻言论.领导永远正确,领导一句话顶过我们一万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