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魏了翁对《系辞》之说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以明确《易》之纲领的辞、变、象、占的涵义。他对象数易学的弊端十分清楚,认为程颐不谈象数,就是为了“遏其流弊”。朱震著《汉上易传》,进一步发挥汉代象数易学,又兼邵《易》而有之,颇具影响,但其内容繁杂,穿凿附会,人多倦看。魏了翁承认这一事实,但仍肯定其价值,再次显示出他对象的偏爱。
;
; 牧之谓文王重卦,虽不为无据,而余以为是自伏羲;以卦变皆自《乾》《坤》,虽本诸先儒,余谓其于六画卦之义有所未尽。牧之于先天之《易》咸无取焉,而余谓《系辞》之说为先天而发者非一。牧之于中爻、互体、象数、占筮说或未有取,余谓此恶可尽废。不然,则《易》中如观山、困绂、壮羊、屯马,此类甚广,皆无所取象。[4](卷53《四明胡谦易说序》)[3](卷34)
; 除了在义理学上有分歧外,魏了翁认为邵雍先天易学本于《周易·系辞》,不可废弃。他特别强调汉代象数学如中爻、互体、象数、占筮诸说均不可废,并以《易》中诸例为证,以为非此不可说明。所有这些均反映出他兼象数义理而一之的思想。
; 魏了翁力图兼融程《传》、邵《易》,他就必须回答为什么要象数义理并重?这样做有何依据?魏了翁从《周易》经传本身作了回答。他说:“三《易》所以明三代正朔之殊,上下经所以言天道人事之异。义理、象数则学者之自异也,刚柔往来则卦之涉于变者也。”[4](卷102《问六经疑》)据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论三代易名》,“《连山》、《归藏》代号,《周易》亦取岐阳名”[6](卷首《序》),这就是三代正朔之殊。而孔颖达称:“先儒皆以上经明天道,下经明人事。”[7](卷4《咸卦》)(按:《周易要义》卷4上有《上经天道下经人道恐不可分》,又《上下经序卦系辞已分》、《天地各卦夫妇共卦明人物始于相感》均采自《正义》,卷10《易备三才谓上下经分天道人事者非》采自王弼《略例》。结合该文,魏了翁意当仍以上经明天道,下经明人事,不赞同韩康伯上下经均言天道人事之说。)既然《周易》本身如此,则义理象数本非经典所限,而是后代学者的分属判定。所谓“刚柔往来则卦之涉于变者也”,是说《周易》中所言“刚柔往来”就是谈论卦变的,亦即象数本含于《周易》本身。另一方面,《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8](第1704页),既有伏羲《易》,又有文王、周公之《易》,还有之《易》,魏了翁称朱熹言“邵明羲画,程演周经”(按:此语源出朱熹《易五赞·原象》,赞文中历述伏羲画卦,文王系《彖》,周公系《爻》,孔子传《十翼》。其后称:“遭秦弗烬,及宋而明。邵传羲画,程演周经。象陈数列,言尽理得。”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卷85,页4379-4380,四川出版社1996年。)。既然他们各得其一,理解《周易》就当合伏羲《易》与文王、周公、孔子之《易》为一体。他特别强调不明邵《易》,就不可理解《易学启蒙》与《周易本义》之作,其用意正在于此。魏了翁还专门就《系辞》、《彖传》本身为程、邵之《易》找根据。他说:
; 《乾》是四德,诸卦大亨而利于正,此非伊川臆说也,《彖辞》固已如此。《左传》以《随》为四德者,盖占筮者释辞类如此,《彖》固云大亨贞云云。先天之卦,《系辞》固有之,《参同》亦有此象。自希夷、康节始尽发其秘,必潜心玩索之久,乃可得之,非信笔脱口数可言也。伊川与濂溪指意元不同,濂溪盖通字对文耳。[4](卷35《答周晦叔应辰》)
; 如此,合程、邵而一,其实就是就《周易》本身作解释,并非外加于经典。
; 魏了翁又从理、气、象数的关系论证象数义理并重的易学观,并将其作为判定论《易》者是否可取的标准。他说:“阴阳五行有是理而后有是气,及其生物,气聚而有形,则象与数所由出。先贤谓理者太虚之实义,数者太虚之定分,然则治乱安能逃乎数?予所取于张君者,正以其论数而不遗理耳。”[4](卷86《故知辰州大夫张君墓志铭》)魏了翁坚持理先气后,象数由气而出,在数、理上虽偏爱象数,但绝不遗弃义理。
; 在具体操作上,魏了翁主张做扎实的工夫,即认真疏理、寻绎诸家易学著作,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义理、象数乃至名物度数一一都不放过,字字均须钻求。他士子读易学诸书说:“每卦分作两三日看,先从王《注》、程《传》读起,且令文义分明,如游、杨、吕、谢诸儒所以辅程者,固不可废,而横渠之奥涩、康节之图数、汉上之伏互、晦翁之兼论象占,皆字字钻求。”[4](卷36《答真侍郎》)魏了翁曾在谪居靖州期间编纂《周易要义》、《周易集义》两书。前者摘录孔颖达《周易正义》,王弼、韩康伯《周易注》,王弼《周易略例》及陆德明《经典释文》而成,每卦注以八宫世数,流传至今。后者摘录宋代十七家《易》著而成。这十七家包括:“周子、邵子、二程子、横渠张子,程门诸大儒吕蓝田、谢上蔡、杨龟山、尹和靖、胡五峰、游广平、朱汉上、刘屏山,至朱子、张宣公、吕成公,凡十七家。内一家少李隆山子秀岩心传。”[2](《中篇》)《周易集义》一书现已罕见,北京藏有《大易集义》宋刻清抄配本六十四卷,即此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经部易类:“《大易集义》六十四卷,宋魏了翁辑。宋刻本(卷六至十、二十四至三十六配清抄本),三十二册。十行三十字。白口,左右双边。”页22,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易类还著有:“《周易集义》六十四卷,宋魏了翁辑,明刻本,存三十六卷(十至二十八,三十一至五十,六十四)。”藏于中共北京市委图书馆。页5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中国丛书综录》未收录《周易集义》一书。〖ZW)〗。可以看出,《周易要义》、《周易集义》两书真实地反映出魏了翁象数义理兼重的治《易》特色。
二、性善之义具于《易》
; 魏了翁认为:“大抵性善之义具于《易》。”[4](卷33《答滕景重处厚》)周敦颐在《通书》中首先认识到这一点,略启其端,邵雍先后天易说又进一步“发明事心践形之义”。魏了翁潜心研究先天图说,于此亦有所发明。他谦虚地对真德秀说:“先天图说,旧虽留意,……所谓长子代父,长女代母,有邵氏、张氏行成、朱氏诸儒之说,纵某言之,亦不过剿说,未敢容易言之。少顷自见得一二,方以禀布。比赵立夫来求《率性堂记》,亦以《易》为性善之证,谩录呈。”[4](卷36《答真侍郎德秀》)无所发明者,魏了翁自以先儒之说为是,不加剿说,而于己所发明者录呈以供探讨。他对袁申儒也如是说:“惟明有内外之说,即是先儒旧传,特少有人拈出。”[4](卷35《答袁提刑申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