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ヴ尬止,又为德。“艮为性”与艮止相关,指以知止工夫而识己性,成己性德,故为德。
;坎为志。程颐曰“主一无适”,《需》象辞曰“君子以果行育德”,都是以坎水恒行主一象人之志。“果行育德”指山出泉主一恒行而有归。“果行”指坎为志,“育德”指山为德。
; 坎为心为智,为思绪。坎又为教化、、学习。义理之培养民智正如水之润泽万物。《坎》象辞曰“君子常德行,习教事”,坎志之恒为常行,坎又为学习、教育,故如此说。
3.《小畜》、《大畜》的象辞以下笔者引用的卦例,主要是从理学著作《近四录》、《二程遗书》、《象山语录》、《阳明传习录》、《张子正蒙》中随录的。
《小畜》,畜之小者也;《大畜》,畜之大者也。《小畜》象辞说“君子以懿文德”;《大畜》象辞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都和学文、修德有关。《小畜》上巽下乾,巽为理,乾为性,以理明性,集义也,格物明理之事,为修德之初步,是畜之小者。故象曰:“风天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言其明理集义之盛也。《大畜》上艮下乾,知止而自得于性,性之自得也,是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之事,故曰刚健笃实辉光,睟面盎背,为修德之盛,是畜之大者。但实有诸己之后,正是义理栽培,扩充德行之时。程颐曰:“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近思录》卷二,第41页)[3]故《大畜》象辞告诫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指识仁之后又需以义理栽培,扩充德行。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4.《无妄》与《益》之“动”
ァ段尥》与《益》之动,一象天道之动,一象人道之动。程颐曰“动以天为无妄,动以人欲则妄矣。”(《近思录》卷二,第39页)《无妄》是天道之动,性之动也,必感物而后动。性之德无为,感而遂动,所以卦辞说“不利有攸往”。又《无妄》,上乾为性,下震为性,是“天命之谓性”之象,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之时,天道流行,化育万物也,故《象》辞说“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益》是人道之动,上巽为理,下震为性,动而顺理,义之德也,故有益,象循理治事。《象》辞说“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言明理以修德也。
5.《困》与《坎》之“志”
《近思录》卷二引用了《困》《坎》二卦讨论人经历险阻艰难,德行学识才可以增进。“《困》之进人也,为德辨,为感速。” (《近思录》卷二,第47页)“博学于文者,只要得习坎心亨。盖人经历险阻艰难,然后其心亨通。” (《近思录》卷二,第54页)《困》之为义,志而有陷,坎为志,兑为陷。志有求而条件不成熟,志而待行之象,为志有所困之时。然二五刚中,故身困而道亨,困而不失其所。人居夷处困之时,最见其操守,故《易传》说,“困,德之辨也。”而处困之道,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易传》曰“困以寡怨。”此时宜守志俟命待时,所以《象》辞说“君子以致命遂志”。此处坎为志,“致命”于义理为然,于象则颇难解,此或如尚秉和先生言之倒象,兑倒为巽,巽为命也。虞翻此处说巽为命,正是以倒象解释。见孙星衍《周易集解》,成都古籍书店,1988,第388页。《坎》二五刚中,外陷而中实,故卦辞说“维心亨”,指志向恒一则所学得到历练,心得亨通。若以《坎》与《困》相比较,则《困》为心有志而不得其行,命之义也;而《坎》为志行而时险之时,智之义也。故《困》之时待其通也,《易传》曰“困亨而通”;《坎》之时待其功也,《坎》之《彖》曰“行有尚,往有功也。”
;6.《咸》之“何思何虑”
ァ断獭分象曰:“君子以虚受人”。此卦山上有泽,有虚象,但程颐以九四爻释此句。《近思录》卷二:“《传》指《伊川易传》。曰:‘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近思录》卷二,第39页)《咸》九四为三阳之中,心之象,咸卦之主。又三阳乾象,为性,为天,故此爻有性天相通之象。又外三阴坤象,为利,为养,故又为内外相资养之象。虞翻注:“君子谓否乾。乾为人,坤为虚,谓坤虚三受上,故以虚受人。”这里以乾、坤象释义。孙星衍《周易集解》,成都古籍书店,1988,第270页。《易传》引释此爻曰:“天下何思可虑”,正是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的性天相通境界。又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精义入神”指返本尽心知性以至于入神,是屈之至也,但却是为了作为出而致用之本;利其施用,无适不安,是伸之极也,却是为了作为崇德之修。这是讲崇德与广业的内外资养之道。见朱熹《周易本义》系辞下传“精义入神”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66页。
;《近思录》录谢良佐见程颐的一段对话,正是明咸卦九四爻明乾之性而行坤之事的交养之道。“谢良佐见程颐,程颐问:‘近日做什么事?’谢回答说:‘天下何思何虑?’(这是指自己心虚明,不为外物所牵),程颐说:‘是则是有此理,贤君你却发得太早。’然后又说:‘恰好著功夫也。’”原文为:“谢显道见伊川,伊川曰:‘近日事如何?’对曰:‘天下何思何虑?’伊川曰:‘是则是有此理,贤却发得太早。’在伊川直是会锻炼得人,说了又道:‘恰好著功夫也。’”《近思录》卷二,第45,46页。(《近思录》卷二,第46页)这里程颐指出他体认心性是有了见地,可以许他有曾点之乐,但一天到晚停留在这个境界还太早了。为什么呢?在《伊川易传》中说,“感者,人之动也。……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以有系之私心,既主于一隅一事,岂能廓然无所不通乎?”(第122页)[4]谢良佐虽然有了“与点”之意,但日用工夫还欠缺,还不能做到“心无所系,无所不通”,所以程颐指出他正好做历练的工夫。记录的人在此评论说,“在伊川直是会锻炼得人。”(《近思录》卷二,第46页)
;7.《恒》之“不易方”
《恒》象曰:“君子以立不易方。”程颐释曰:“常久其德,自立于大中常久之道,不变易其方所也。”“天地之所以不已,盖有恒久之道,人能恒于可恒之道,则合天地之理也。”“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能恒者也。动则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伊川易传》,第124,125页)按此处上震为性,下巽为命又为理,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象,又有动而顺理行命之象,故为长久之道。又三阳乾象,三阴坤象,有崇德广业内外资养之象,亦为恒久之道。君子之不易方,正是学达性天以崇德,利用安身以广业的仁境。此处虞翻注曰:“君子谓乾三也,乾为易为立,坤为方。乾初之坤四,三正不动,故立不易方。”孙星衍《周易集解》,成都古籍书店,1988,第2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