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论语;泰伯

2013-05-25 01:13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论语;泰伯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论语;泰伯篇》“民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论语;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意存在争论。这一争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句意不同,对的为政思想评价不同。本文首先从句读分析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本文认为,民可使由之正确的句读方法应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而澄清了多年以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也使孔子多年来蒙受的不白之冤得以洗刷。
;
主题词:孔子;泰伯 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引言:我们可能误解了孔子
《论语·泰伯篇》第九章很短,但很有名。原文只有“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十二个字。在三十年前的批林批孔运动中,除了批孔子的“克已复礼”外,重点批的就是这句话了。当时这句话的句读是这样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时,“子曰”被成“孔老二说”,孔子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孟皮,所以孔子被称为孔老二。这没有什么不对,只是失去了敬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被解释成“老百姓只可被驱使,而不可以让其知道为什么”。如果句读成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讲也没有什么错误。由这句话批判者认定孔子是愚民政策的鼓吹者,是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孔子不仅搞“克已复礼”(照当时的说法“克已复礼”就是复辟),还搞愚民政策,罪莫大焉。由于当时的批判声势浩大,以至于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人几乎都知道这句话。即使现在,其影响仍在。在最新出版的比较权威的《论语》的注释本中,当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仍然延续当时的解释(参见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的《论语注释》)。我家里有三十多个出版社出版的《论语》,所有的版本都是这样解释的。
;
学习古的人都知道,最早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因为古代的字要么刻在甲骨上,要么铸在钟鼎上,要么写在竹简上,非常麻烦。这势必要求行文异常简练。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古代人创造了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是行文简练。行文简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字尽量少,二是修饰少。孔子在《论语》中就曾经讲过“辞达而已”(见《论语·卫灵公篇》)。由于用字很少,由于字义多变,由于存在更多的省略,短短的一句话就会产生许多歧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这样。因此,要正确解这句话,必须结合孔子的一贯思想与主张,必须从多方面去考察。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就有可能曲解孔子,误解孔子,甚至冤枉孔子。
二、辨析:由句读到句意
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言,如果不考虑说话人的思想,仅从句读方面考虑,且句意完整,可能有6种标示方法。
;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泰伯篇》之第九章。原文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既然标明是“子曰”,那毫无疑问是孔子讲的。但孔子为什么讲这句话,在什么场合讲的这句话,又是对谁讲这句话,原文没有交待。既然原文没有交待,我们只能猜测。当然,猜测也不是没有根据的瞎猜。我们要根据孔子的一贯思想与主张,联系到当时的生活背景加以分析。
;
1、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古之有之,并不是大革命的发明。文化大革命时期不过是借这句话来攻击孔子而已。何晏的《论语集释》、邢昺的《论语疏》、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都是这样的句读。古人在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一般都从正面解释。说,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为什么不让他知道呢?何晏的解释是“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何晏〈论语集释〉),邢昺的解释是“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邢昺《论语疏》。)既然不易知,知起来很麻烦,所以就不用知了。近代学者对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孔子把民看作愚昧无知的人,可使由(服从)之,不可使知之……”指出孔子思想保守。又如冯友兰在《论孔丘》中说:孔子认为“民”是“下愚的人”,“他们不可使知,所以只可以让他们听从驱使。”指出孔子鼓吹愚民政策。文革时批判孔子的愚民政策,大都数人也都是引用这两位学者的话。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
应当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成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没有什么错。但这只是几种可能中的一种。从孔子的一贯主张来看,孔子不赞成愚民政策。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把一生中的精力奉献给事业,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出这种话的人怎么会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呢?
;
那么古今学者之所以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成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从整体思想上去把握孔子,这样就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二是以自己的好恶来解释。喜欢者极力为孔子辩解,如何晏与邢昺,不喜欢者则极尽诋毁之能事,如范文澜与冯友兰。好者使其偏,恶者使其冤。批林批孔时大批孔子的所谓愚民政策,就是使孔子蒙受了许多不白其冤。

还有的人从“民”字上做文章来解释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这里的“民”指的是奴隶,既然是奴隶,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会说话的工具,当然就不需要“知之”了。持这种观点的是部分学者。这种解释有两大问题。一、中国古代是不是实行过奴隶制到现在学术界仍有争论;《孟子》中有关于井田制的记载,很多人据此认为中国没有实行过奴隶制。二、外国的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中国古代社会是不是这样没有人证明过。至少没有人证明孔子生活的那个时期是如何对待奴隶的。三、即使孔子那个时候有所谓的奴隶存在,从孔子一贯的主张来看,孔子不大可能认为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主张爱人的孔子是不会有如此主张的。
;
;2、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句读最早见于宦懋庸,他在《〈论语〉稽》中解释孔子的这十字名言说: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或曰: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共知之。理解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可”。在这种解释中,“可”是外动词,认可的意思。与宦懋庸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台湾学者俞志慧。他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见《孔孟月刊》第三十五卷第五期,1997年1月号),一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补正》。在《心解》)一文中,俞志慧通过对《论语》一书中有关“由”、“民”、“使”三字的全部义项和句例的研究,结合仁民爱物、“政者正也”的思想进行分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可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出其中绝没有什么民愚或者愚民思想,相反,恰恰是儒家德化政治、顺民应天、开启民智思想的体现。
上一篇: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