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3]对孟子养气观念的系统考察,请参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卷一),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页335-415,以及卷二,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页191-252。
[24]《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页115-116。另参查铎:“上天下地,往古来今同此一灵窍,即所谓太极也。此窍方其未判之先,混混沌沌,中涵动静之机,摩荡既久,自此生天生地生万物,故太极生阴阳,太极即在于阴阳之中。阴阳生五行,阴阳即在于五行之中。五行生万物,五行即在于万物之中。故此灵窍者包含天地,贯彻古今,无前无后,无内无外,我与天地万物同一窍也。故君子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古今为一息,非涉夸大,理本如是也。”(《书楚中诸生会条》,《查先生阐道集》卷四)
[25]库德隆著、梁启炎译:《身体·节奏》,海天出版社,2001年,页181,页188。
[26]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上,《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页277。另参朱熹:“五色养其目,声音养其耳,义理养其心,皆是养也。”(《语类》,卷九十五,《全书》,第17册,页3228。)
[27]《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页119。
[28]《罗汝芳集》,壹 语录汇集类,凤凰出版社,2007年,页50-51。宋儒孙奭释孟子践形特别指出“百骸、九窍、五脏之形各有所践”:“孟子言人之形色皆天所赋,性所有也。惟独圣人能尽其天性,然后可以践形而履之,不为形之所累矣。盖形有道之象,色为道之容,人之生也,性出于天命,道又出于率性,是以形之与色皆为天性也。惟圣人能因形以求其性,体性以践其形,故体性以践目之形而得于性之明;践耳之形而得于性之聪,以至践肝之形以为仁;践肺之形以为义;践心之形以通于神明;凡于百骸九窍五脏之形各有所践也。故能以七尺之躯方寸之微,六通四辟,其运无乎不在,兹其所以为圣人与?”(《孟子注疏》 赵岐注、孙奭疏)后来朱熹从“耳目口鼻”释孟子的践形,与孙奭之疏实大同小异。见朱熹:《语类》卷六十,《全集》,第16册,页1968。
[29]理学家特别是阳明学派的开悟体验,陈来与秦家懿均有描述。Mircea Eliade在其“神秘之光的现象学”中从世界宗教史的视野全面而系统地描述了世界主要宗教中的光之神秘体验现象,见氏著:The Two and One (New York and Evanston: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5)之第一章“Experiences of the Mystic Light”,pp.19-77.
[30]《陆象山全集》卷三十五,中国书店,1992,页308。
[31]明儒高攀龙有语:“盖天地之心,充塞于人身者,为恻隐之心;人心充塞天地者,即天地之心。人身一小腔子,天地即大腔子也。”(《高子遗书》卷一)
[32]《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页108。
[33]同上书,页124。
[34]程颢、程颐:《河南二程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页43。
[35]《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页107。
[36]Jonas: The Phenomenon of Life: Toward a Philosophical Biolog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 p.232.
[37]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页62。
[38]同上书,页101。
[39]Jonas: The Phenomenon of Life: Toward a Philosophical Biolog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 p.219.
[40]同上书,p.282
[41]冯友兰先生很早就指出,“儒家说无条件地应该,有似乎西洋哲学史底康德。但康德只说到义,没有说到仁。”(《新原道》,收入《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18-19)开启儒学体知论域的杜维明先生指出,孟子的心“并不是毫无具体内容的纯粹意识,而是能恻隐、能羞恶、能恭敬、能是非,因而充满了知、情、意各种潜能的实感。心的实感正是通过身的觉情而体现。”(氏著:《从身、心、灵、神四层次看儒家的人学》,收入《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出版社,页332)开儒家身体观研究风气之先的杨儒宾先生也着意强调:“儒者的道德意识从来就不仅是空头的意识而已,它带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用中国哲学及医学的术语来说即是气……人身的活动及知觉展现都是气流注的结果,气的精华流为七窍,特别可以成为良知之开窍;而身体一般的展现也都因有气脉贯穿,所以它很自然地会与人的道德意识活动同步启动。”(《儒家身体观》,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9年修订一版,页326-327)
[42]《罗汝芳集》,壹 语录汇集类,凤凰出版社,2007年,页179。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