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一 只要稍稍客观地检阅一下《易》学发展的,就

2013-05-31 01:08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一 只要稍稍客观地检阅一下《易》学发展的,就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 只要稍稍客观地检阅一下《易》学发展的,就可以
  一

只要稍稍客观地检阅一下《易》学发展的,就可以知道正是一大部曲解附会而使《易经》涵义无限丰满的历史。《易》原是卜筮之书,但意味是非常明显的。《》:"《易》以道阴阳。"《系辞传》:"一阴一阳之为道。"均可谓一语破的。虽《易》之本经并无阴阳字样,但凡是读过《易》本经的都非常清楚《易经》作者心目中的"阴阳"为两个互为依存的对立范畴,并知道以"一"象阳,以"一"象阴。阴阳似一非一,似两非两,因为阴阳无不同时存在,即一中有二,二实为一。天地间万事万物,独阴独阳不能生成,阴阳原是均平,无须扶抑。一到易传,即开始曲解,扶阳抑阴。《彖传》尚算公允,如小畜、同人、大有,均五阳一阴,《彖辞》于小畜则曰:"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于同人则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于乾曰同人。"于大有则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当然扶阳抑阴也已开张,于剥即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已将五阴爻乘势而上称为"小人长"了。但说到底"阴阳"两字也是后人强加给《易》的"一"和"一"的。但此两字下得甚妙,几乎无法用别的字替代。《彖传》用的"刚柔"就显得太具体,意义也就狭窄,又没有阴阳混然不可分的妙谛。余曾言:"男性生殖器称阳具,又称阴茎,阳痿又称阴痿,阳乎阴乎,无施不可。"或曰:"阴茎乃近代名词。"余曰:"不管此名古近,果如君言,《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载之大阴人嫪毒,当称大阳人乎?"或又曰:"女性生殖器之名决无带’阳’字者。"余一时语塞,忽思得术语,急对曰:"女性有虚阳上亢者,女性岂无阳耶!"辩难就此结束。我述此节无他,乃企图以最通俗的例子从纯哲学的角度言明阴阳大义。对同一事物,亦有多角度、多层面的阴阳对应关系,对阴阳的理解决不能如《红楼梦》中史湘云丫头翠缕式的简单。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然而,话还得说回来:纯哲学原是无用之物。
"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
这两句话哪一句有用呢?难道父亲能用前一句话来反驳儿子而拒绝给钱吗?
同样,"人定胜天"的提法,也不能从哲学上解释。因为第一,它必须把"人"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第二,还必须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第三,有胜方必有败方,大自然如何为败?阴?晴?雨?浊浪排空?风平浪静?地震?震止?等等,实难回答。所谓"胜天"者,不过是人的自我感觉而已,但"人定胜天"的口号的确有用。
看来还是丫头翠缕得不错。于是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系辞传》上)"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quot;"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游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传》下)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乾为马,坤为牛。""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说卦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象辞》)
以上仅摘举四"翼"文,便见哲学、学、学、象数论一齐拥入。正是靠了十翼的曲解、附会、引伸,遂使冰冷简略的《易》变得热闹、多彩、可读。否则我辈后人直面《易经》本文,只有不懂装懂,要不就被它吓得呆头呆脑。他们是《易》的功臣。只是令我好笑的是,《说卦传》把君王和如此众牲畜连类排在一起,历史上竟没有一个帝王出来反对,可见"经典"的力量多么令人敬畏。
直到现代,说易之书已多至三千余种,遂使易门变得十分丰富、热闹、活跃、杂乱。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宋朝大哲学家曾反复地说:"《易》所以难读者,盖《易》本是卜筮之书,今却要就卜筮中推出讲学之道,故成两节功夫。"(见《朱子语类》)
《易》原是卜筮之书,这话自然不错。历史上不少大学者都说过:秦焚书,而《易》以卜筮之书不罹其灾,故六经唯《易》有全书,后学之幸也。(此取王夫之语)问题是《易》这部卜筮之书却能说出道理来,而且有说不完的道理,"两节功夫"还入粗不得。《易》引得历史上的无数圣贤折腰,又有这么多的第一流学者如此好是生非,全成了不惮烦的许子,我们这位朱老夫子不也实实在在参与了这个行列吗?
这究竟是为什么?
人类在作抽象思维的时候,就已不自觉地应用范畴和公式,以作为自己行为遵循的规律。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进步,表示人类的智能大大提高了一步。在中国历史上,《周易》作为卜筮之书,率先比较自觉地讲到范畴公式的作用。
拙著《周易占筮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曾提出"空框结构"之说:
因为它的结构总能使人进入虚构的事件中去。经文的"空白点"、"多义性"、"不确定点"、"回旋余地",有时竟无限膨胀,而成为"空框结构",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把人生经验、聪明才智放进去的空框--一个纵横驰骋想象力的广阔空间。(7页)
《周易》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空框,每一个有才学的人,只要他兴趣浓厚,都可以借此建立自己的体系。(6页)
笔者曾写过一首打油诗:
借尸还魂有奇方,郢书燕说岂荒唐。君看易部三千种,可有一种不牵强!
正是有感于古往今来的易学家讲《易》,几乎没有例外,都是借《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表述得简练概括,全祖望《易义别录》则描述了三教九流一齐拥入《易》学行列的盛况。对于纪、全两位所提到的诸色品种,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分析评论及至简单的介绍。而对于三教九流一起挤入《易》学的行列,若究其原因,则不外乎四:一为《易》之古奥,须知"古奥"有很大的权威性与吸引力;二为《易》之神秘,神秘就有迷惑力;三为《易》具模式,模式即有套用的价值;四为《易》所具有之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原有很大的涵盖,可为各家各派所公用--中国人讲述而不作,却又不甘心不作,这不是"代圣人立言"的好机会吗?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不过,《易》也确乎被假冒与滥用了。
清魏荔彤《大易通解》有云:"学《易》者极研几与穿凿近,引伸触类与附会近。何以辨之?惟顺至顺至简之理,则极深非穿凿,引伸非附会。"但说实在,辨之也甚难。如兵家类,相传我国古代军事家吕尚、孙武、诸葛亮、刘基等无不精通《易》理,并用之于兵。而系统以《易》演兵,遗下著作并传授学生者,当推明代之赵本学。据其学生抗倭将俞大猷的记载:"先师所授《韬钤内外篇》者有年,领其大旨,知其无一不极限于《易》者?quot;(《武备志》卷六十四)又有无时代撰者可考,而为历代兵志不录的《三十六计》一书。可以看出作者治兵学之途径,深受赵氏影响。该书将《易》之阴阳燮理,推演成兵法刚柔、奇正、进退、攻守之变化,臻于妙境,且文字精炼,引人入胜。如第三计"借刀杀人"云:"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再如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则明显地是以《益》卦推演(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载,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出奇在于先损己之下驷,三赛两胜,赢得对方)。
上一篇:刘清平先生近年来连续发表文章,分析孔孟儒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