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只要稍稍客观地检阅一下《易》学发展的,就(2)
2013-05-31 01:08
导读:把《易》理运用于阴谋诡计掠夺兼并之权术,可以说触类旁通,也可以说附会。 再谈天类。《周易》是 天文学 ,秦汉时就有不少学者持此说。民国时期,
把《易》理运用于阴谋诡计掠夺兼并之权术,可以说触类旁通,也可以说附会。
再谈天类。《周易》是
天文学,秦汉时就有不少学者持此说。民国时期,住在杭州的许笃仁先生,1930年写了一本《周易新论》(商务印书馆),认为"卜"字是"古代钦天监于地上立标测候日影的形象",而"用标(圭)测候日影(卜)叫做’卦’"。他对《丰卦》六二与九四爻辞"丰其部,日中见斗"是这样解释的:
"部,覆暧也",王弼注。按古语"遮盖"叫"部",闽省福建府属的土语,用茅草盖屋叫做"茅草部屋",这可说是很有力的证明。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丰其部,日中见斗",这就是说:"盖得很厚,白天可以看见星斗?quot;大概用茅草类铺盖得很厚,能把阳光灭杀干净,从微孔中可以看见星斗。
许氏用了"大概"二字,可见未曾把他的理论验证。笔者也无兴做这种实验,但却从一个外国人的文章里见到了这样的句子:"为了白日里看见星辰,我曾透过矿井中的通风孔仰视天空。"(前联邦德国埃尔温·斯特马里特《随想录》)有没有看到呢?不知道。
而明末的黄宗羲结合星占,已早谓"丰"是"日食之象"。丰,离下震上,"离,南方之卦,五六月之交,日在午未,日食于井柳,则斗宿远而得见",又"震,东方之卦,正二月之交,日在亥戌,日食于室壁,则斗柄之指午未者,远而得见,卦中两斗异星?quot;。(《易学象数论·原象》)黄氏此说现代亦不乏拥护者。即令同是讲天文的,说亦有异。谁穿凿,谁旁通,殊难裁决。
我所敬佩的李镜池先生说过:"我们现在讲《易》,目的是在求真,希望能拨开云雾见青山。整理旧说,分别归还他各自的时代,使《易》自《易》,而各派学说自各派的学说,免致混乱参杂,失其本真。换句话说,我们以的态度来讲《易》,不是以来注释;我们以客观的态度来讲《易》,不是以主观的成见来附会。我们要求《易》的真,不是讲《易》的用。"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李先生的态度是真正学者的态度。但是第一,求真和求《易》之"真"是两码事;第二,以"六经皆史"的观点求《易》之真的难度太大,只有像王国维这样的大学者求得一些,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者,只能三缄其口。即使王国维求得的一些真,在《易》中似乎已当作抽象的概念在使用,已与"真"无关;第三,"真"并非都有意义,考证出洪秀全的胡子是黄色抑是黑色,即对于研究太平天国之历史毫无意义;第四,现在是"用"的时代,甘心皓首穷一经的人很少了,皓首穷一句更无人矣。看来当代人都有背于梁任公与王静安两先生的训导:只当问为学不成为学,不必问有用与无用。即就李先生自己的著述中,也往往真假莫辨,使读者无所适从。兹举《小过》六二爻辞为例说之:
"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对于这几句经文,李先生在1961年写的《关于周易的性质和它的》一文中是这样解释的:"’过’是责备人的过错,’遇’是以礼相待。这里编写者就的复杂情况来说他的经验。或者虽然责备过人的祖先,对于人的祖母或母亲很有礼貌(农按:"妣"为祖母,以妣为母始见于战国末期典籍);或者不谈及君的短长,而礼遇其臣。就是对其中的一方能够极好,便’无咎’,不会出问题。"则分明教人小心翼翼,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意思。而在1981年由曹础基整理的《周易通义》里却又这样说:"在家里,祖父也可以批评,祖母也应该表扬;在国里,君王也可以指出他的不够,臣子也可以赞扬,这样才是正常的。在当时父权家庭,祖父是最权威的,而妇女,即使是祖母,也形同奴隶。在国里,更是君尊臣卑了。作者当时在批评表扬问题上的这种见解,是十分可贵的。"给《易》戴的高帽"现代"得可以了。
那末,究竟何者为真义呢?我倒以为李先生在"用"《易》呢。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笔者亦曾有友人问某事,筮之,正得小过六二,我即为占之曰:过者,经过,即《书·禹贡》"东过洛内"或《论语》"有荷篑而过孔氏之门"之过。古者,存问亦称"过",故可引伸为过访。此爻辞之义为:去看望他的祖父,祖父没碰上,却见了祖母;虽然赶不上见君,却和其臣子攀谈了一阵子。苏轼有云:"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丑妻恶妾胜空房。"这叫做退而就其次。友人要我别打隐语,须说得明白。我无奈申言之曰:君若有事去求人,虽然碰不到他本人,却见到他夫人,切莫失望,可尽量争取夫人支持,如本人惧内,尤佳。或虽然见不到本人,却碰上了他,也不是坏事呀,故曰"无咎"。
既然李镜池先生可以那样换来换去说,我这样说想来亦未尝不可。这是由《易》是很古的一部卜筮书的性质所决定的。《易》既然很古,那么它的"真"则更古,"更古"到什么程度呢?必须在成书时旁人已不知所云了,它在卜筮时方可似于中的所谓变项,可以代入一类或许多类事物。如果"丧牛羊于有易"者,大家都知道实实指的是王亥,哪里还有什么神性可言。再如果说丧牛羊的不止是一个王亥,那么这个"真"就更其没有意思。
成语有"买椟还珠",如果以《易》本经喻"珠",易学喻"椟",椟之价值固胜于珠,但珠毕竟是宝,韩非子肯定知道决无还珠之人。
三
一切占卜行为起于疑惑,古人已明言之。《礼记·曲礼》即言:占卜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左传·桓公十年》记斗廉语:"卜以决疑,不疑何卜。"人在饥饿或便急时决不会先卜筮然后决定进食或方便与否。
传载:"周武王伐纣。卜筮之声,逆;占曰大凶。太公推筮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凶!’"果灭纣。又如鲁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前夕,"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将柔之矣。’"楚师果败绩,如子犯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吕尚和子犯何以无视兆象?因抱必胜信心,无所疑惑故也。
问题是人能没有疑惑么!人惹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宿命论自然自动消失。古有"无可如何之谓命"之说。在我看来,所谓命运,实是指人所不能预测和掌握者,他们就容易去相信自称能推知命运的人,要他们知道算得出来的不叫"命",是很困难的。甚至把偶然的侥幸也看作命运的恩赐。兹举一例:某甲与六人同乘一辆面包车自A地出发,目的地是B,途中某甲因故临时决定不去B地,在路边某镇下车办事,该车将某甲放下驶出不久,即遭迎面驶来之大货车撞击,车飞散落,驾驶员与六人全部罹难。事后某甲吹嘘自己福大命大,并声称自己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得意忘形之状可掬。某乙甚厌之,乃厉声喝道:"七条人命丧于你手!若不为你临时停车,如何能撞上卡车?你如此放肆吹嘘,七冤魂听了断不轻恕!"话音刚落不久,某甲脸色骤然煞白,旋转通红,捏烟右手颤抖不已。某乙见状忙说?quot;好了好了,以后莫吹就是。"某甲惊魂未定,唯连声应曰:"是啊,是啊……"已成瘟三一个。第二日即趋某乙家就教补教办法。某甲是高知,受此一喝,竟成心病。此例可见迷信力量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