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当然,远迄不止于上述三端,还可以举出许多,如儒家的“富而后教”之论与当今中国两个文明并重的关系,“天人合一”论与当今中国可持续性科学发展的关系,注重、讲求人情的传统心理与习尚同舒缓以至消解由于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等因素而造成的人情淡化(甚至虚伪化)、人际关系渐趋疏离、个体内在心理高度紧张、个人物欲意识膨胀等问题的关系,“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与处理好“全球化”和民族化的矛盾以建构起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相互尊重的新型国际社会秩序: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不仅有开掘儒学传统精神资源的必要,而且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学也确实可以大有作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绝不是像现、当代新儒家那样踞于象牙塔式的书斋里作纯学理思辨,也不是像他们那样高头讲章式地讲论各种各样的思想主张,而是真正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从事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才能够真正促成儒学由传统而现代的创新性转化,才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注释]
(1)朱子榛:《上张香帅请设中西学堂》,载《万国公报》第四十八期,1896年1月。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三《大学衍义补提要》。
(3)参阅牟氏《道德的理想主义》,学生书局1985年版。
(4)同上。
(5)详参牟氏《政道与冶道》第57页,台湾广文书局1974年版。
(6)《现象与物自身》第123页,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
(7)参阅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载香港《明报月刊》1986年第2、3期。
(8)同上。
(9)《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载《思想与时代》1941年第1期。
(10)《孟子·滕文公下》。
(11)《礼记·曲礼上》。
(12)《左传·隐公十一年》。
(13)《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14)上书卷八十三。
(15)请详参拙著《中国文化史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笔者在另外一些己刊发的相关论文(如《儒学与现代民主》、《民主与中国的近代化》、《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内在机制》等)中对此亦有详论,可一并参阅。
(16)《礼记·中庸》。
(17)《墨子·非儒下》。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