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现就已收集到的,对二十世纪陆王心学研究作一(2)

2013-06-03 02:28
导读:关于陆九渊研究。 第一,陆九渊的心即理说。侯外庐等认为,构成陆九渊思想的哲学基础的观点是“心即理”,其中理有宇宙本原和存在秩序两重涵义。

关于陆九渊研究。

第一,陆九渊的心即理说。侯外庐等认为,构成陆九渊思想的哲学基础的观点是“心即理”,其中理有宇宙本原和存在秩序两重涵义。心即是性的实体,又是万物根源性的实体(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559-562页)。李之鉴认为,心即理命题的提出,说明“陆九渊已以创世主之心代换创世主之理,完成由程朱理学到心学的过渡”。“心即理的哲学宗旨,在于正人心,故其时代作用特别明显。概括讲,其一,学术思想上反对程朱,争夺道统正宗;其二,社会政治上提倡顺理顺心,稳定专制统治。其效果虽然均不佳,其态度却是积极的,尤其‘以民为心’的主张,尚有颇多的民主精华”(《论宋明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349-354页)。

第二,陆九渊的哲学方法论。王茂认为,陆九渊的认识论路线是精神内向,由心到心。他的修养方法、学习方法实际是悟,是“入了禅学一路”(《论宋明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341页)。侯外庐等认为,陆九渊的认识“本心”,并不是指锻炼、增强思维智慧能力,而是通过内心进行体认、省察。陆九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渊心学的方法论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注意修养个人,而不是认识外界事物;二是整体明了,不是逐一理解。(侯外庐等:《宋明史》,543-544页)冯契认为,陆九渊的方法是教人解蔽去惑,是“减”,而不是“添”。陆九渊培养人的方法“最根本是两条:一是解除‘利欲’、‘意见’之蔽,使心地净洁;二是自做主宰,奋发自立”(《冯契文集》第六卷,133-134)。

关于王阳明研究。

第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有没有合理因素?张立文认为“知行合一”虽然不同于“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但由此而否认其中的合理因素也是不恰当的。“知行合一”的合理因素是:“突破了程朱‘先知后行’说的教条,从‘知行合一’方面作了探讨,在一些问题上触及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行问题”,如提出了知行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张立文:《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北方论丛》,1979年第6期)。张绍良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接触到真知发源于直接经验,知依赖于行,猜测到知行的某种辨证关系,既反对不知而行的盲动主义,又反对只知不行的空谈主义;认为王阳明也承认行而后知的情况,如他说“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之险夷者邪”(《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这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际活动,只有通过实际活动才能获得某一事物的具体知识,显然脱出了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张绍良:《王守仁》,《中国古代著名家评传》第三卷)。

第二,王阳明的“良知”说。这一时期的我术界比较一致的认为王阳明的“良知”说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对“良知”有无可肯定的因素则有较大分歧。侯外庐认为,“有人曾力图去发现王阳明的合理成分,认为‘致良知’说具有‘平等精神’与‘个性解放’的要求,这是一种未作科学分析的武断说法。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并非中世纪末期启蒙思想家所说的‘理性’,而是地主阶级手中的精神的鞭子——封建主义道德律。启蒙思想家宣布‘理性’为人人皆有,那是具有反封建特权而解放个性的斗争的作用的;相反,王阳明要人们在‘良知’上用功,以消解矛盾而统一于心灵的‘无对’,则起着一种反个性斗争的麻痹人民头脑而甘于妥协的奴婢作用”;王阳明之批评朱熹,“那只是唯心主义内部的争取正宗的问题,从而企图用‘至愚下品’所易于接受的简单教条,来代替朱熹的比较暧昧的教条”,“并不比朱熹有多少进步作用,反而是阶级斗争趋向激烈时期对于封建主义的歌颂”(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四卷下册,905-907页)。张绍良认为,“良知”说虽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但在当时却充满了反对崇拜旧权威、旧教条,反对迷信盲从,主张独立思考的精神武器。王阳明用“吾心之良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公开向及朱熹挑战,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传习录中.答罗整庵少宰书》,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反权威,反偶像崇拜的积极意义。王阳明在弥漫着迷信、盲从的浊雾中,敢于说可以不以孔子、朱熹的是非为是非,这就冲淡了圣贤的灵光,不能不诱发着对封建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怀疑和叛逆;王阳明的“良知”说,宣扬“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无疑是一种欺骗,把它说成是具有平等精神是错误的;但是,光这样说还不够,王阳明的说法,至少在抽象的形式上,打破了圣愚不可逾越的鸿沟和“性三品”的严格等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儒家圣贤的权威性(张绍良:《王阳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三卷)。

第三,王阳明哲学的影响和作用。张显清认为,王阳明的哲学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反动的。“王阳明所宣扬的蒙昧主义,主张愚昧,反对知识;主张迷信,反对科学;主张黑暗,反对光明;主张倒退,反对前进。它是思想解放的牢笼,科学发展的桎梏,社会前进的羁绊。在中国封建社会,蒙昧主义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阶级对蒙昧主义的宣扬推行,给我国历史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它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张显清:《论王阳明鼓吹蒙昧主义的反动性》,《山东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沈善洪认为,虽然王阳明的思想本身是反动的,但当它发展到极端时,却产生了违背它的意愿的结果,王阳明晚年,就出现了“王学左派”,把王阳明的一些原则推向极端,得出了王阳明本人所不愿意得出的结论(沈善洪:《史概要》,浙江人民出版社,285-286页)。任继愈认为,王阳明的思想,为后来进步思想家加以批判地吸收改造后,也曾起过积极作用(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卷,312页)。张绍良认为,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是王阳明的思想为行将衰败、没落的阶级提供了一付新的兴奋剂和麻醉剂;另一方面,王阳明及其门徒或多或少地有着偏离甚至破坏儒家传统思想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后来的进步思想家,产生了程度不一的影响,启迪他们怀疑乃至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张绍良:《王阳明》,《中国古代哲学家评传》第三卷)。

上一篇:在中国的圣殿里,孟子踞于仅次于的“亚圣”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