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现就已收集到的,对二十世纪陆王心学研究作一(4)

2013-06-03 02:28
导读:第一,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这一时期的研究者比较一致的认为,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分歧直接渊源于二程。来可泓指出,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开始的理

第一,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这一时期的研究者比较一致的认为,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分歧直接渊源于二程。来可泓指出,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开始的理学内部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与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的分歧,实源于程颢、程颐对理的认识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被朱陆所察觉、所扩充、所利用。正本清源,我们有理由认为程颢是心学派的宗师,程颐则是理学派的宗师。他们兄弟二人分别开创了理学内部两大派的先河。他认为,“既然理学称之为‘程朱理学’,而心学则应称之为‘程陆王心学’更为符合实际”(来可泓:《宋代理学与心学分歧探源》,《天中学刊》,1995年第4期)。蔡方鹿认为,二程哲学有同有异,正是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构成了对陆王心学的深刻影响,陆王心学是“对二程思想的扬弃与发展”(蔡方鹿:《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河北学刊》,1995年第3期)。解光宇认为,理学与心学在对理的内容理解上并无不同,他们的分歧在对理的存在形式的理解上,其他分歧都是由此而引发的。“朱熹认为理是客观存在,陆九渊认为理存在于心,心即理;朱熹认为,由于理是客观存在的,必须通过格物才能致知,先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简约,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才能产生飞跃;陆九渊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必须发明本心,才能先立其大,才能心明如镜,即提倡‘顿悟’”(解光宇:《鹅湖之会:心学与理学的分野》,《研究》(曲阜),1999年第2期)。杨国荣指出,宋明时期的广义的理学把认识界限、道德实践、终极关怀以及人的存在与本质诸问题化约为“如何成圣”(达到圣人之境)一个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切入点是关于心性的辨析。程朱一系以性为体,性又与理合而为一;与性体的建构相应的则是以性说心、化心为性;由此建立的,是一套以性体为第一原理的形而上学。与性体至上的形而上学系统相对,陆九渊将心提到突出地位,并以此为第一原理。在朱熹与陆九渊思考的基础之上,王阳明的思维所向在于心体的重建。“这里的重建,既意味着上接原始儒学的历史源头,亦表现为扬弃性体的超验性与超越心的个体之维。以心即理为内在规定,心体成为第一原理”(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2-3页)。张立文认为,正统的程朱理学与新兴的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冲突的实质在于天理与人情之争(张立文:《论“大礼仪”与朱熹王阳明思想的冲突》,《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1999年第2期)。

第二,心学内部的比较研究。杨国荣指出,陆九渊的心与王阳明的心体有相近之处,但二者似乎又并不完全相同。陆九渊对心的理解存在着二重性。一方面,陆九渊一再将心界定为个体之心,突出心的个体性规定,但对心的经验内容却较少作具体规定;另一方面,陆九渊又反复强调心的普遍性品格,心呈现为一种超时空的存在并与普遍之理重合,从而架空了其个体性的品格。“当陆九渊将心与耳目等感官并提,并称其为‘我之心’时,心似乎与特定的感性存在处于同一序列;而当心被界定为时间上永恒、空间上无界的存在时,它又获得了超验的品格。对心体的以上二重规定,使陆九渊很难摆脱内在的紧张”。相形之下,王阳明把心体理解为先天形式与经验内容、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使“心体既以理为本及形式结构(心之条理),又与身相联系而内含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着感性之维”(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的阐释》,76-77 页)。方国根认为,陆王的主流心学与湛若水的支流心学的思考有不尽相同之处。与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宗旨不同,湛若水倡导“随处体认天理”说。“他重视‘气’的范畴,主张‘心具于形气’,与‘心体物不遗’的观点是一致的”,“与王阳明心学‘是内非外’的倾向迥然有异”;“他从合一的角度论证‘一体’,主张心之本体即天理,对陆九渊‘心皆具是理’说提出疑义,指出‘具’字是把心理分二,没有坚持心与理合一的立场”(方国根:《湛若水心学思想的理论特色——兼论湛若水与陈献章、王阳明心学的异同》,《哲学研究》,2000年第10期)。

第三,陆王心学与外国哲学比较研究。王志成从良知的内容、功能与归宿三个层面对王阳明和圣保禄的良知学说作了尝试性的比较、探讨,他认为阳明的良知是心存善念,保禄的良知是信主爱人;良知的是非判断功能扎根于良知的内容,而人的成圣与称义也有赖于良知的流溢与发扬(王志成:《试论王阳明和圣保禄的良知学说》,《浙江学刊》,1995年第4期)。李甦平从心学的根据、范畴与价值三方面对王阳明与石田梅岩的心学思想做了比较,指出它们虽都是心学,具有心学的共性。又因为它们形成的条件、背景有异,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心学体系建构、心学范畴理解诸方面的相异性(李甦平:《中日心学比较——王阳明与石田梅岩思想比较》,《史》1996年第3期)。张世英认为,王阳明的“人心”海德格尔的“此在”相类似。他们都以人为天地万物的澄明之境,但两人对澄明之境的理解与达到澄明之境的途径有同有异。相同之处在于,两人都不把人和天地万物看成彼此对立、相互外在的关系,都不以或不着重以认识或求知识作为达到澄明之境的途径(手段)。不同之处在于,王阳明的澄明之境是一种意识,即所谓“一体之仁”或“明德”,亦即“良知”;海德格尔的“此在”或“此在”对存在的“领悟”,其内涵则远远超出了道德意识的狭隘范围。“海德格尔特别强调澄明之境乃是‘对存在者整体的超越’,是‘无’,海德格尔对澄明之境的这一根本理解与王阳明所谓天地万物之发窍处是‘良知’的理论有原则上的不同。可以说,海德格尔哲学以‘无’为最高原则,而王阳明哲学则以‘有’为最高原则”(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海德格尔与王阳明之比较研究》,《学术月刊》,1997年第1期)。 中国大学排名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一篇:在中国的圣殿里,孟子踞于仅次于的“亚圣”席 下一篇:没有了